1多数人的暴政之我见摘要:公元前399年的春天,雅典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被控亵渎神灵、腐蚀青年、反对城邦民主。被由500人组成的公民陪审团判处死刑。此举却为雅典民主背上了一副沉重的十字架,被历史审判,残喘至今。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第七章开篇就说“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绝对统治,这种统治之所以是绝对的,是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反抗不了多数。”普遍的参与并没有带来充分和有效的参与,反而降低了民主的质量和效果,苏格拉底悲剧还在上演。群氓崇拜与大众民主“神话”一直在发生,从未断绝。关键词:多数人的暴政民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一、民主,多数人暴政的滥觞“近代以来,民主逐渐成为一个理想性的、世界性的潮流,假如不谈民主、不是民主,一定会被诟病。“民主被认为是实现个人个人自由的一种手段,而自由才是目的。在自由民主制度中,通过竞争人们手中的多数选票而获胜的公职人员,代表多数人管理国家和社会。”【i】当然,不能简单判定这是一种好政体还是坏政体,但是,在全民参与、直接民主的情况下,一旦失控,民主会恶化、会畸形、会变异,最终演化成“多数人的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在人类政治史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并不是一个新奇的名词,相反,其有着深渊长久的演进过程,还似乎越演越烈。但是,自近代以来,政治思想家们才有意识有研究地关注这种暴政现象,并界定完善“多数人的暴政”的思想。“纵观人类历史,多数一一种族的、宗教的或仅仅数量的多数—一事实上一直在迫害少数,有时甚至到了灭绝少数的地步。”【ii】民主是要保障所有人的利益,保障所有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但是现实中这是基本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人类社会主要的还是“零和”游戏,在保障一些人的利益的时候总是不可避免的要损害另一些人的利益。如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必须得要剥夺犯罪者的人身自由。但是如果因此而采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话,则可能损失少数的利益,即使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损害他们的利益也能使得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少数人往往意味着他们缺少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多数人并不一定会去考虑少数人的利益,也许他们毫不关心少数人的利益,也许他们根本不知道那些少数人的存在,更不用说他们代表的利益了,甚至采取灭绝少数的手段,断除所有后患。在这场博弈中,没有最大公约数,有的只有“零和”。公元前399年的春天,雅典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被控亵渎神灵、腐蚀青年、反对城邦民主,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历经两轮投票,以简单粗暴的、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2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对苏格拉底处以死刑,雅典陪审员的愤怒彻底销毁了苏格拉底的肉体,取得当庭的胜利,苏格拉底用自己生命的终结,此举却为雅典民主背上了一副沉重的十字架,被历史审判,残喘至今。“他的死,在民主身上留下了一个污点。这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如果说世界上曾经有过震撼人心的审判,也许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可是如果要找出一个最大程度改变人类品格的案件,那恐怕只有公元三十三年四月发生在耶路撒冷那场对耶稣的审判了。”【iii】根据《圣经》的记载,彼拉多在对耶稣作了简单问话以后,认为耶稣没有法利赛人说的叛国罪,所以他认为不应该处死耶稣。“彼拉多说,你们要我释放犹太人的王给你们么,他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马可福音》)。“彼拉多对祭司长和众人说,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路加福音》)。“彼拉多又出来对众人说,我带他出来见你们,叫你们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约翰福音》)但是,法利赛人根本不想放过耶稣,“他们便极力地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罢。众人都回答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马太福音》)。“他们便极力地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马可福音》)“彼拉多愿意释放耶稣,就又劝解他们。无奈他们喊着说,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彼拉多第三次对他们说,为什么呢,这人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