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七十岁生日聚会讲话稿范文20xx年2月27日,xx“长城脚下公社”,“温门”弟子数十人聚会,为我庆生。我在会前准备了发言稿,但到了长城脚下,大家太兴奋了,以至乱了“程”,我也就没有机会发表感言。又一年过去了,翻出这份发言稿,很有些感触,特发到师门的微信圈上,留作纪念吧。20xx年2月12日今日我们在这个漂亮而特别的地方——长城脚下聚会应当感谢活动的组织者,包括李宪瑜、赵婕、姜涛、杨天舒等同学。感谢所有前参加聚会的同学,你们的家人和孩子,特别是那些专程从外地赶过的朋友。你们的到,很快就驱散了这京郊的寒冷,让这次活动成为欢乐的“嘉年华会”,同时又是充满家庭式温馨气氛的聚会。这将给我和我们一家留下深刻的记忆。人生七十古稀。虽然对“老之将至”早有思想准备,慢慢老去也就逐渐习惯,但真的走过“古稀”这块界碑,留心思考,还是有些惊悚和震撼的:我这就到了古稀之年?所谓“古稀”这句话,原是对老者艰难迈入高龄的一种艳羡和赞许,但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七十岁应当不再是稀罕的年龄。只不过想到自己已一脚迈进“古稀”,难免就唤起“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与无奈。我本不太想过生日的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你们却那么热情策划了这个有趣的聚会,冲淡了我的无奈带给我欢乐和前行的力量。的确要好好谢谢你们。我想聚会总的说说话,就“正式”一点,写个发言稿让自己简单回顾了一下过往的生活。我这几十年都做了哪些事?主要是三方面的事。一是学术讨论,从1970年代末开始讨论现代学史,主要讨论学思潮与批判,也讨论鲁迅等作家作品,甚至还参加过比较学学科最初的创建活动,这些年又兼顾语教育和“学生活”的讨论。关于现代学方面,自己是尽了力的,出了十多本书,写了200多篇,汇合起,恐怕也有上千万字。有的著作在学术界赢得过好评,重印率较高,得到许多奖励。但说实在的,真正放开写、自己又满意的不多。比较而言,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写的一些论作,是有较多的生命投入的,也写得比较仔细。后越写越多,名声好像越越大,反而不如当年的纯粹。大概20xx年前后,我写过一些学科批判,批判现状,同时也是反思自身。我以为现当代学讨论的格局太小,人满为患,很难做出有价值的成果。我对人学界的状况不满意,对自己的这方面的成绩也不满意。最近十多年我部分精力转向语教育,希望能结合自己专业,做一些比较实际的有价值的事情。我在北大主持成立了语教育讨论所,带领北大十多位教授与人教社合作编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制高中语教材,主持制定义务教育语程标准,以及现在正在主编的中小学语统编教材(部编本),都花费相当多精力。这些事情很有意义和价值,但和个人化的写作不同,要受许多非学术因素制约,要做好做成功,不能只靠个人力量,难度极大。我至今乐于在这方面多做点事情,但遗憾的是,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投入,也未能在基础讨论方面做出一些扎实的成果。至于“学生活”调查,是我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这些年申请了一个国家重大题,主要在东大学那边展开(在座的邵燕君也参加其中),这肯定也是有意思的讨论,有许多题目可以做,目前还只是开头。关于学术方面的工作,大致就这样。我对现状和自己都不太满意。第二方面,就是教学。我在北大任教0年,讲过十多轮基础和多门选修。现代学基础是最早获得国家级精品的奖项的,这门从程设置到教材建设,我都出过不少力。我还担任过8级班主任。我和学生混得很熟,这个班出过不少拔尖的人才,我为他们骄傲,也感到当老师的成就。我还指导过1名博士生(其中北大的26名,大名,已经取得学位的22名);指导硕士生8名(其中北大0名,大8名)。另外有博士后2名,进修老师和访问学者十多名。毫无疑问,和许多讨论生博士生共同的成长,以及从学生那里得到的精神的回馈,已经构成我人生最丰富的一部分,有些学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联系最紧密、也最惦念的人。0多年,我对本科生教学和讨论生培育,始终是比较看重,也很投入的。这方面的热情并不会比写要低,甚至会更高。北大中系有位老师获得过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陆俭明、蒋绍愚和我),在许多奖项中,我也是比较看重“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