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2023年2月第5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问题式教学设计——以“东北地区湿地可持续发展”为例□柳州高级中学陈锦琪刘健张天天周灿蒙柏宇黄小兰【摘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东北地区湿地可持续发展”教学为例,论述从课标解读、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方法,以提升问题式教学的成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问题式教学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5-0138-0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实施应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通过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并设计一系列具有逻辑层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中,教师不是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区域自然、人文特征等知识,而应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的地理实践力。因此,教师要将问题式教学与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相结合,使高中区域地理学习内容情景化、主题化、问题化,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下面,笔者以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考大纲新编教程——区域地理(新版)》中“东北地区湿地可持续发展”内容为例,进行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问题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一、课标解读《课程标准》提出“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另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中的子区域,东北地区地理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湿地广布。联系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与东北地区背景可知,东北地区湿地开发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影响,而且容易加剧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在中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问题式教学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内容的选择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及历年高考试题等,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情境创设、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评价总结和迁移运用等主要环节(如图1所示)。在情境创设环节,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内容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其次,梳理相关教材的框架与核心知识;最后,收集近年来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高考试题,甄选考查的重点,并将课标、教材、考题三者进行融合,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提出环节,教师应把握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以及最近发展区,分析学生试做高考试题时可能遇到的知识难点或盲点,再借鉴高考试题的命制方式,结合重点学习内容创设问题链,其设问应紧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在问题研究、评价总结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从问题情境中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应充分给予正面评价,对不足之处加以点拨。在迁移运用环节,教师则要联系近年高考试题进行教学设计。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推进高中区域地理复习课的顺利开展。图1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138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广西教育2023年2月第5期教学创新二、教材分析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考大纲新编教程——区域地理(新版)》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其中关于东北湿地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在读图分析栏目中提出的“东北地区沼泽分布面积广的原因有哪些?”,二是文字材料中对湿地的生态价值描述与保护湿地措施的介绍。但教材内容相对零散,缺乏一条主线贯穿,且内容较为浅显。笔者分析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文科综合(以下简称“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第36题第(2)问,发现试题关于英国东南沿海湿地开发为背景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中,湿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湿地排水能力差异,导致开发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学生对英国东南沿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