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要点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3、“亢则害,承乃制,治则生化”理论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4、《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善病洞泄寒中啲季节是长夏;1善病风虐啲季节是秋季5、《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泛泛乎万物有余”脉象指的时间是夏日;“蛰虫周密”脉象指的时间是冬日6、《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为人气始衰,邪气始生:“夫百病者,多以夜甚”是因为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一身: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昼7、精气概念源自水地说8、气的概念源自云气说9、精气首见于《管子》10、对立制约:正常:“阴平阳秘”、“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常: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阴平阳秘阴阳的对立与消长11、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2、消长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13、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1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15、“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16、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阴病治阳”18、“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指的是“阳病治阴”19、《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是指“阳中之阴”20、“木火刑金”属于相侮传变21、培土生金法、益火补土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相生22、泻南补北法、抑木扶土法的理论基础是五行相克23、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木旺乘土”、“土虚木乘”。24、相侮: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木火刑金”、“金虚木侮”25、“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26、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27、阴虚不能制阳而制虚热者,用滋阴壮水之法,以制阳亢火盛,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为“阳病治阴”。28、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而致虚寒者,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为“阴病治阳”。29、五行属性归类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志五声变动木肝(魂)胆目筋怒呼握火心(神)小肠舌脉喜笑忧土脾(意)胃口肉田'思歌秽金肺(魄)大肠鼻皮毛悲哭咳水肾(志)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自然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角酸青生风东春火徽苦赤长暑南夏土宫甘黄化湿中长夏金商辛白收燥西秋水羽咸Ixpl藏寒北冬30、五行中认为病情较重的色脉关系是色与脉的五行属性相克,较轻则为相生。31、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32、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最主要的依据是功能特点的不同33、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密切的是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34、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35、六腑:胆、胃、小肠、膀胱、三焦、大肠“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36、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而不泻”37、心J君主之官”、“生之本”①心主血脉-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密切②主神志(心主神明)-君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