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2、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3、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二.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2、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三.教学难点3、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臧克家曾经写过纪念恩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闻一多有了很多了解,那么《最后一次演讲》又表达了怎样情感呢?(二)、温故互查:1、指名读课文。2、纠正字音。(三)、设问导读活动一:倾听爱国心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篇文章,这位同学读书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闻一多先生在演讲内容有那几个方面?生:痛斥敌人卑劣无耻,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号召人们斗争。活动二:品思爱国情师:题目是最后一次演讲,作者是谁?闻一多,他在为谁做这一次演讲?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文章的第一段?生:读文章后,学生说这是闻一多为李公朴做的一次演讲。师:大家对李公朴的事迹除了书本上的介绍外,还有其他的了解吗?学生看:课件补充资料李公朴是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学者、社会活动家。"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抗战,是著名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42年移居昆明,从事民主文化活动。宣传抗日救国和民主进步思想。"一二一"运动中,站在爱国学生一边,多次撰文抨击国民党,痛悼烈士。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先生与夫人张曼筠在回住所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师:一个一心一意为国家前途思考,全心全意为民族前途寻找方向的人,就这样被无情的杀害了。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文章十分的流畅清楚,只是其中的感情我们应该从重读上再来更好的表达一下,应该重读那些句子和字词呢?老师来范读一次后大家来思考?生:最卑劣最无耻,中国人,这成什么话?原因是只有重读这几个句子和字词更能表达心中的愤怒。师:好,同学们自己尝试重读这几个句子和字词,体会一下当时作者的心情。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师:找学生读,然后引领学生齐读。师:演讲是和观众面对面的,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生:可能有反动派在现场。学生看: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卑劣的罪行,报告时泣不成声,一千多听众大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帽、戴黑眼镜的特务分子不顾纠察队一再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趁机杀闻先生,但因为人多不敢下手。闻先生本来并不准备讲话,现在看到敌人这样猖狂实在抑不住心头的愤怒。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来读出这种情感呢?生:一种愤怒,一种痛恨,一种痛斥。师:同学们来试一试,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师:在历史上敌人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时刻,现在就是这个时刻,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生: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师:让学生齐读,思考:“我们有力量”。我们的力量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分析的?请学生读文章的第三和五段。生:昆明青年学生,广大的市民。师:让我们记住“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青年的一代的名字。学生看:南菁中学教师于再。西南联大潘琰和李鲁连。昆华工校张华昌。师:让我们来齐读:“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师:云南人民的爱国热情是有目共睹的。学生看:1941年4月至9月生产炮用制式光学仪器1136具,自行研制五角测远镜110具,从1942年至1945年共制造望远镜1.125万具,炮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