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生命生命》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2.学习课文,概括三个实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的理解。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点:概括三个实例的内容,理解三个实例所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2简介杏林子杏林子在12岁时,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始,头不能转。但是残而不废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5师小结:本文通过()()()几件事,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但是,我们可以让()体现出()。三:精读课文,感受生命(一)感悟小飞蛾的生命形态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2课件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3师:在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飞蛾在生命面临危险时,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板书:飞蛾求生——珍爱生命4思考:文中的“跃动”可以改为“跳动”吗?(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是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求生欲望。5指导朗读:谁能把小飞娥的求生和作者的惊叹读出来?7交流:你有没有看到过像“小飞娥求生”的生命现象?(二)感悟香瓜子的生命形态1当小飞娥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生时,那砖缝中生长的小瓜苗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2自读第三自然段3出示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4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板书:小瓜苗生长——生命力顽强)5讨论:文中“竟然”一词能不能去掉?(不能,“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6我们从文字叙述中感受到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生命的热切希望吧!(要求:读出小瓜苗的倔强和对小瓜苗的敬佩之情)。(三)感悟生命的跳动1我们感悟了小飞蛾的求生和小瓜苗的顽强,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双手捧胸,双眼合闭,精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说说你的感受)师小结:是的,活着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就是有规律的跳动。2刚才我们静听了自己心脏的跳动,为什么一次小小的心跳也能引起作者深深的思考?“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有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板书:聆听心跳——严肃对待生命)。杏林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一次了解杏林子(资料展示)四,交流讨论,理解真谛1.作者承受病痛的折磨,这种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很有可能会感到活着是一种负担,还不如死去,但是当作者发现小飞娥的求生欲望时,当她看到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在砖缝中茁壮生长时,当她亲耳听到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时,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我可以好好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有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3讨论:题目中的“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达强调,表达了对生命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三总结:杏林子是一个懂得生命真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