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淞沪会战过程一、淞沪会战简介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企图速战速决“三个月灭亡中国”。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主动采取反击发动了淞沪会战。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虽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装备训练都处于劣势地位的条件下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足足将日本侵略者的步伐拖住三个月之久,给了日本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打破了它三个月击败中国的迷梦,打乱了其侵华战略计划,为中国民族工业向后方转移争取了时间,大大打消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二、事态发展1937年8月9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强闯虹桥机场,被守卫的中国土兵击毙。事件发生后,日本一方面通过外交交涉,逼迫中国撤退驻沪保安部队,销毁市区的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不断增兵上海,准备发动进攻。虹桥机场事件成为淞沪会战爆发的导火线。我军进攻阶段:虹口、杨树浦一带的攻围战——淞沪会战的最初10天,中国军队紧紧抓住日军主力尚未到达上海的有利时机,先发制敌,围攻盘踞于虹口与杨树浦的日军据点。张治中统率的第九集团军在空军的配合下,经过多次激战,基本扫清了日军之外围各据点,把日军驱压在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等几个狭小的阵地内。为抢占主动,8月13日我第9集团军87,88师出动坦克,重炮开始进攻上海日军海军陆战队,8月14日空军和海军进攻日军舰队,上海日军数量处于劣势,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国民党军无法达成重大突破。14日下午,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黄梅兴在江湾爱国女校指挥作战时,被日军炮弹击中,当场壮烈殉难,这是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高级将领阵亡的第一人。长江江阴水道和黄浦江水道封锁线——为防止日军沿长江西上,威胁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1937年8月11日至9月25日,中国海军动用军民千余人、舰艇十余艘,费时二月,将近300余艘旧兵舰、商船和民船沉于江阴水道和黄浦江水道,构筑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江水道封锁线。2拉锯战阶段:我军第8集团军36师,第15集团军11,14,67,98师陆续于8月下旬增援战场,8月23日,日军2个师团也登陆狮子林、川沙口,在舰炮和飞机的掩护下投入战斗。24日到31日沿江抗登陆作战——8月23日,日军增援部队6万余人,在上海东北方向的长江南岸陆续登陆,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军队的作战计划。中国第九集团军主力和第十五集团军等部在北起江苏太仓的浏河,中经宝山、吴淞、张华浜、南迄虬江码头的狭长的沿江地带与日军展开了近20天的大规模抗登陆作战汇山码头攻击战——8月19日至23日,以宋希濂为师长的第三十六师在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九十八师的协同下多次向黄浦江畔日军重要的登陆地汇山码头发起进攻,实施“突贯攻击”。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中国军队付出了重大代价,重创日军,但最后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被迫撤退。罗店争夺战——从8月23日起至9月底,中日双方聚集大量兵力在罗店短兵相接,反复交锋,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装备简陋、缺少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坚船利炮和飞机轰炸下,整连整营地战死沙场,许多营、团、甚至师不到几天就减员大半,但官兵们的土气始终高昂不衰。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使整个城镇成为一片废墟,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几乎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罗店镇也以“血肉磨坊”闻名于世。宝山城血战——9月5日,日军对宝山城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以姚子青为营长的第三营,抱着血战到底、与城共存亡之必死决心,誓死抵抗,虽孤城无援,仍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6日,日军施放硫磺弹,并以坦克为先导攻入城内,姚营与之展开巷战,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其余被俘后遭残酷杀害,宝山城随之陷落。9月7日起,日军增援部队不断开到,9日,国军伤亡巨大后,退至日军舰炮射程之外,以待援军。日军继续增援,至9月底,第9,13,101师团,驻台湾1个旅团1个支队,伪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