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好新形势下科协外事接待工作的几点思考对做好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思考(符应军)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解放思想、机构编制工作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解决当前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重新审视机构编制工作的突出矛盾,不断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力度,大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为益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机构编制工作不是中心,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影响大局,它涉及执政资源和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新的形势下呈现如下几个特点:(一)综合性强。机构编制管理不仅仅局限于管理机构数、管编制数,必须要着眼于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权建设提供体制保障,必须要紧扣市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做到该加强的及时加强,该控制的严格控制,该精简的坚决精简,尤其注意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中的体制机制问题。(二)系统性强。机构编制工作是系统性工程,机构编制管理包含“决策、执行、监督”诸多内容,涉及组织、纪检、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各个部门,涉及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职能、机构、人员编制的配置和调整,涉及提出目标,进行研讨,制定方案,实施改革,管理控制、监督检查众多环节。(三)前瞻性强。机构编制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存在内在的规律,每次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结束后,部门职责履行、机构运行都有一个磨合期,必须予以关注并加强跟踪考察;每次领导班子换届和领导干部调整之后,都有一个要求增加机构编制的高峰;每次部署中心任务、阶段性任务或者强调加强某项工作时,都有一个要求加强机构编制的问题。要求机构编制部门掌握这些规律,做到能早则早尽量早,能快则快尽量快,早第1页共6页调研、早谋划、早部署。变被动为主动。(四)实践性强。无论是职能配置、职责调整、机构设置,还是人员编制核定、领导职数配备方案,必须要符合工作实际需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防止脱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未动,调研先行,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准确全面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较高价值的建议和参考。(五)政策性强。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机构编制管理,中央和省均有一系列的政策加以规范。在机构设置上,中央根据市、县、乡不同类别,确定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机构设置限额;在行政编制数额上,中央根据各地人口、面积、财政收入,并综合考虑区位、城镇化水平、交通、民族结构等因素,确定了市、县、乡各层级的行政编制总额;在部门职责配置方面,有诸多法律法规进行分解、明确;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目前很多行业中央和省已经出台了编制标准,如中小学校编制标准、水利管理单位定编标准,医疗卫生单位原来有标准,现在正准备重新修订;在领导职数配备方面,《组织法》有指导性意见,各级党委、政府也明确了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标准。(六)纪律性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关系理顺等都集中体现在“三定”规定、机构编制方案上,规定的执行决定着改革的效果,也决定着机构编制反弹与否,所以必须严格机构编制纪律,对机构编制执行存在的问题不能回避,敢于触及矛盾,健全监督和处罚机制。二、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而机构编制资源的有限性,又决定其被动性、滞后性的必然。机构编制工作在矛盾中运行,为解决矛盾而发展。(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与机构编制管理被动性的矛盾。社会转型时期,政府需要应对比以往广得多、复杂得多的矛盾,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作出调整,以回应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是: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传统管理模式或者制度规范过时和失效----第2页共6页出现一定的社会混乱和失序现象----政府努力加强管理而感到传统手段已经无法适应----修改法律法规或者着手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管理需要,所以社会转型时期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是常态,经常性的、大规模的,机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