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味着什么(第一课时)曲塘镇中心小学胡小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含义,掌握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方法;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提高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强化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重视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深化国家观念,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二、学情分析1.认知结构方面。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中,可能通过阅读、大众传媒或与成年人的谈话,已接触过“公民”一词,但在认知上一般倾向于“人”的说法,未能在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角度上了解公民的含义。2.情感态度方面。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和独立需求为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础;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尚不平衡,关于公民义务的道理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3.由于这一代青少年中有数量众多的独生子女,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较为浅薄。对他们进行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公民,是很有必要的。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四、教学过程课前谈话:能告诉老师,你们现在是什么身份?除此之外,你们还有什么身份?你们知道吗,我们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先来看一段视频一、新闻回放(播放视频)2019年底,武汉开始爆发“新冠肺炎”,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强有力的措施,保障了国内中国公民的健康,同时也没有忘记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二、提问导入看完新闻后提问:新闻中多次提到中国公民,中国外交部和中国政府为什么会如此关心这些在国外旅游或者公干的中国人的健康和安全?那么,什么才是中国公民呢,公民又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三、公民身份的确认师:为什么中国公民在国内外受到如此的保护呢?这还要从公民的起源和定义说起。1.公民的起源知识窗:“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公民的限制很严格:必须是本城邦的男子父母也得是本城邦的,而且得是成年男性,也就是说四种人不可能成为公民,一种是女性第二种是奴隶第三种是外邦人,第四种是本城邦未成年男性。师:看了这段介绍,你们觉得在古希腊,所有人都有公民资格吗?哪些人没有?2.公民看来,公民是一个很神圣的名词。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3.中国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条件限制吗?谁能告诉我,你是公民吗?我们班朱嘉怡同学有一个刚出生的妹妹,她是中国公民吗?注意: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师:看来,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国公民,我们很幸运,也很幸福。4.国籍及其取得方式师:那么,国籍又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是中国国籍,你能说你以后一定是中国国籍吗?你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中国国籍吗?我们继续来探讨关于国际的问题。(1)定义: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2)国籍的取得方式:依据出生取得,这是取得国籍最普遍的方式,也称为出生国籍,对于出生国籍,我国国籍法的相关规定:①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比如我们)。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国外,具有中国国籍(旅游、度假、留学、外出务工等);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不具有中国国籍。③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定居”是指中国公民已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