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类别及确诊检查项目一,风湿性关节炎滑液检查外观呈混浊的草黄色浆液,粘稠度降低,粘蛋白凝固不全,可见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度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度相一致,也可作为判定疗效及诊断的指标。正常值:儿童<10mm/1h;成年男性0~15mm/1h;成年女性0~20mm/1h。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正常值约250单位~500单位,此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有人分析,类风湿病人中抗“O”升高占30%。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身体内产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结和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的浆细胞也可产生。但是,把RF阳性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绝对证据是不对的,而有些人看到RF阳性的结果时忧心忡忡,以为自己患了类风湿,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这一切都是“类风湿因子”这一名称造成的误会。我们知道,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IgG免疫球蛋白,任何能引起抗IgG的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疾病,都可以造成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只见于类风湿病人。C反应蛋白测定亦称丙种反应蛋白,简称CRP。正常人为阴性,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33mg,其阳性率为80%~90%。CRP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标。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得早,消失也快。CRP含量越多,表示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期,若CRP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CRP阳性,也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组织坏死、心肌梗死、肝炎、菌痢、结核、疫苗接种之后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故临床上可作为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指标。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测定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用于类风湿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类风湿病人HLA—B27为阴性,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100%为阳性。健康人阳性率约为5%~9%。二,干燥综合症检查项目:血常规、滤纸试验、唾液腺检测1.血常规半数病人可出现轻度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个别病人可出现轻度白细胞减少。2.生化学检查半数病人可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球蛋白升高为多株峰型,主要在γ球蛋白部分,亦可有α或β球蛋白增高。球蛋白可高达40~60dl,合并多发性肌炎及系统性硬化症者更为明显。3.免疫学检查IgM、IgA和分泌型IgA升高,个别病人可发现有巨球蛋白和冷凝集素。由于血液中存有IgG及其复合物,故有时血液黏稠度增加。50%~60%的病人抗SSA抗体和(或)抗SSB抗体阳性。半数以上病人类风湿因子阳性。约有33%的病人抗甲状腺和抗平滑肌抗体阳性。凡是抗甲状腺抗体阳性的病人,都有抗胃壁细胞抗体阳性。约半数病人体内存在着抗唾液腺管抗体。约10%的病人狼疮细胞阳性。近年来又发现有对淋巴样细胞渗出液可溶性核酸抗原的沉淀抗体。结核菌素及二硝基氯苯皮肤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均提示细胞免疫机能低下。4.玫瑰红或荧光素染色试验1%玫瑰红或2%荧光素行角膜结膜染色,可显示出风湿病的重叠有溃疡。用裂隙灯检查可发现部分剥离的角膜上皮丝、角膜碎片或表浅性角膜基质浸润。5.滤纸试验是检查泪液分泌减少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取35mm×5mm滤纸一张。在其一端5mm处折成直角,将该端置于眼睑结膜囊内,5min后测定滤纸湿浸至折叠处的长度,正常人在15mm以上。6.唾液腺检测有唾液分泌量测定(含糖试验以蔗糖压成片,每片800mg,放在舌背中央,记录完全溶解所需时间,<30'正常;唾液流率测定:以中空导管相连的小吸盘,以负压吸附于单侧腮腺导管开口处,收集唾液分泌量,正常>0.5ml/min)。腮腺造影,以40%碘油造影,观察腺体形态,有否破坏与萎缩,造影剂在腮腺内停留时间,腮腺导管狭窄或扩张,腮腺同位素131碘或99m锝扫描,观察放射活性分布情况,其排泌和浓集有否迟缓或降低以了解分泌功能。从唇腭或鼻粘膜活检观察腺体病理改变,以上两项阳性符合干燥症。三,皮肌炎1、血液化验(1)血清化验:血清肌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血清蛋白电泳α、r球蛋白及血清IgG、IgA、IgM增高,半数以上患者血沉增快,白细胞正常或增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