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启发与思考前几日,有机会参与了某师范大学的校级教师创新大赛评审活动。系统地学习的好几天,有了一些感触。近期陆续学习了北京工商大学周付安老师、西交利物浦大学张晓军老师、河北大学崔佳老师和浙江工业大学陈庆章老师关于教学创新大赛的一些专题报告。这里集中整理一下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坦白讲,以前我对教学方面的比赛一直有一些成见。这些成见不是来自于比赛本身,而是来自于大家应对比赛的态度、行为以及结果。比如很多比赛都具有站位高、组织精、投入大、范围广、响应强等特点,但是往往除了推动一些工作、推广一些理念、塑造一批名校、打造一批名师之外,反映在学生端的改变并不显著,预期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换句话说,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产出。但是近几年来,在教学比赛呈现出“全体总动员”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教学比赛的成见。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开展的全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活动,比如本次我参加评审的教学创新大赛活动,该校仅文综青年组的选手就有四十多位。“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正在陆续形成,功利主义倾向正在逐渐淡化。为了明确表述我的个人观点,有必要先做几个概念辨析。第一,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课堂也不限于教室里的教学,第二、第三课堂都可以是教学的场所。第二,教学不等于讲授。讲授仅仅是传递间接经验的一种形式,不讲授或者少讲授同样可以是教学。第三,教学互动不等于师生互动。教学是一种多主、客体的多边互动过程,学生之间,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学生和行业人员、领域专家等第三方人员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教学互动的组成部分。第四,教学效果考察的是学的效果,不是教的表现。第五,创新不等于原始创新。在教学方面,很难有原始的创新,再创新或者集成创新也属于教学创新。有了上述几点共识,再谈下面的话题可能会降低一些误解。前面介绍过我近期学习了几位专家的报告,参与了大赛的评审,这里结合自己曾经参加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谈一谈下面几个话题。一、教学创新的角度从理论上看,我们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手段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下面我逐个展开。教学理念方面,很难创新。正如陈庆章老师所讲,如果能从教学理念方面有所创新,恐怕要是教育家级别的人物才行,不是我们普通教师能够胜任的,可遇而不可求。估计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已经规定了教学理念的整体方向“教学理念符合学科专业与课程要求,体现立德树人思想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可见,在理念方面,我们暂且遵照执行即可。教学目标方面,主要有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基础教育新课改教学目标分类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类法(知识、能力、素养)三种。在这个方面同样很少有人进行创新,但并非说这里不能创新。使用上面的三类教学目标表述,一方面可能相对全面,另一方面也相对统一。如果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设置教学目标也是可以的,只要设置高阶目标、明确表达目标、注重课程思政目标即可。教学内容方面,是最可能有创新的地方。陈庆章老师就特别强调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建议选取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科研反哺教学,体现内容的创新性。尽量避免“科普”型的内容,体现课程学习的挑战度。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足够丰富,结合自身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即可。如果是专家型的教师,可以尝试将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新拆分组合,或者多模式、方法并行使用,均是创新性的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创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我们强调增加过程性的评价,探索多元评价。但是在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学习功能等方面发挥得并不充分。比如,没有准确数据的测量结果,同样可以发挥评价的教学功能。在教学的技术与手段方面,尝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