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摘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大多无法正常开展,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地位。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可缺少提高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品德与社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促进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不能落到实处。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现在大都是应试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分数都列入评比范畴而其他学科不列入评比,所以很多学校都将语、数、英之外的课程列为“副课”不予重视,以至于品德课等“副课”经常被占用。二是农村小学教师匮乏,缺乏专业的老师,一般都是由语、数老师兼代品德课,所以课堂被占用的现象就更严重。三是农村学生知识面比较窄,因此对这门课兴趣不高。加之农村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只要语数成绩好,将来能考个好的学校,跳出农门就好,因此他们对孩子其他门课上与不上从不关心。四是,农村小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农村教师外出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因而在教学中大多采用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是不可缺少的一门课。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缺失,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以提升这门课的地位。一、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要让农村小学从领导到教师都认识到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就要求大家真正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儿童的可塑性很强,这个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如果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孔子就有云:“少成则若性,习惯若自然也。”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为保障课程实施的效益,必须注重课程管理,切实保正专科专用。1、各级领导要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落到实处。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积极倡导和开展德育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结合本地实际,做到不走过场,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2、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教师要把这门课当“主课”来上。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兼容性,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把德育课和其他学科互相整合,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其次,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选用具有说服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例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村》这一课时,我拿来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然后,我又搜集了世界各地的图片给学生欣赏。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再次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一课时,我带着孩子们勘察了学校周围的环境,并从网上查资料了解了各种污染对地球环境的危害,让孩子亲身体会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从而在孩子的心理树立了一个信念:保护地球,从我做起。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要以情感人。因为教师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使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容。教师入情入境地讲解,带来学生的心动情发,从而产生共鸣,激起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观念。如,在教学《当灾害来临的时候》一课时,我用汶川地震中的事例来感化学生。在讲一个个故事时,我配以音乐,加上入情入境地讲解,全班学生无不流泪。这样,教学效果达到了,学生也受到了情感教育。三、为农村小学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