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同学们,有一个人,他的墓碑上有这样一副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指谁呢?辛弃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北宋灭亡后,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最终壮志未酬,留下一生的遗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两首词,去体会词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报国无门的悲苦心情。(重点)3.理解两首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难点)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作品。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1.走近作者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再返建康(今南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2.写作背景为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开禧元年(1205)66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了这首词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1.名家朗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注字音稼轩()玉簪()鲈()鱼揾()英雄泪封狼居胥()佛狸祠()②写字形汗()遥()远目鲈鱼堪()()子手jiàxuānzāncílúwènxū岑脍涔涔刽céncéncénkuàiɡuì2.基础梳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探究一:理解作者的情感1.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山景、落日、断鸿、游子。积累常见意象积累常见表现手法【提示】【提示】2.作者所见远山似乎也在“献愁供恨”,诗人为何有这种感觉?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遗恨。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山河虽好,仅存半壁;中原旧疆,收复无日;江淮前线,效力无由;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游子”指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辛弃疾渡江归宋,原想以宋为故国,以江南为家乡;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成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顿生游子之感,内心酸楚可想而知。指词人自己【提示】结合背景理解4.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无人会,登临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