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研室职能应转向以服务为本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教研室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其职能越来越集中体现在“服务”上。重新定位职能,积极提供全面服务基层教研室下连学校、教师,上接教育行政部门,其职能理应是为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教育行政科学决策服务。从教研室职能内涵的实质讲,“研究、指导、管理、引领、培训、支持和帮助”等,既是职能的表现形式,更是职能的服务方式。基层教研室服务应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核心,适当兼顾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注重微观,兼顾宏观。既要重视学科教研,又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教研;既要服务学校教育、教师教学,还要服务于学生学习。在当前,主要是研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重点是新理念如何转化为学校管理与教师教育教学的自觉。另外还要帮助、指导学校有效开展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改进校本研训方式,提高校本研训的水平和实效。基于此,基层教研室应更新职能观念,尽全力为本地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全面服务。整合教研资源,务求发挥服务效能教研资源是教研室发挥服务职能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少基层教研室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人员少、规模小,而且往往实际在岗人员与优秀教研人力不足;二是设施设备短缺,手段落后;三是有行政化倾向;四是现有资源效益发挥不好。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工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角色错位,人、物、信息等资源闲置浪费或流失。教研室有“责”难“为”、有“责”无“为”,难以满足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教师的需要,难以专业化高效运作。鉴于此,我区教研室探索了一些做法。首先,积极争取教研服务的物质资源,找合适机会诚恳与领导交流教研发展规划、思路和改革方向,争取行政支持,充实足够的教研人力;改善了教研条件,添置了必需的设施设备,教研服务手段得到了升级换代。其次,充分调动、整合本区教研主体资源,主动处理教研与行政的依赖、服务与支持关系,转向了实质性服务。面对基层教研室工作的专业性、综合性、时限性要求和人手紧张的状况,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专一兼多”,跨学段、跨学科、跨项目工作;面对具体工作中难以均衡分配轻重缓急任务的状况,教研员宽容理解、主动参与、积极协作、彼此支持,体现出团队凝聚力。建立、完善了自上而下的教研服务组织和网络,畅通服务渠道;充分调动、发挥学区专兼职教研员、学校教导主任、学科教研组长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课改先锋等教研力量的重要作用,延伸、扩大教研室服务职能。近年来我区协调建立形成了城乡、学区、片区、学校、教研员、教研骨干、教学骨干、管理人员、教师之间多向立体互动的协作交流服务机制。再次,充分发挥教研信息资源的服务效益,借助网络、多媒体、文本等手段,收集、整合、优化、传递、扩散教研信息资源,使更多的学校、教师分享优秀教研成果。如教研室随时检录、优选本、外地教改信息、教研论文、教育教学活动优秀案例、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优质素材资源,分段、分类、分科、分专题整理编辑,在网站上发布,供学校、教师检索、提取应用。树立服务为本意识,务实提供优质服务首先要树立教研服务思想。教研服务质量是教研室生存发展的根本因此,教研室及教研员应明确树立“服务为本,服务为重”的思想。心系教育行政,适时建言献策,为行政提供政策调控信息。同时要热爱教研,淡泊宁静,拭去心灵的浮躁,耐住教研的寂寞,抛弃安逸、功利的思想,克服懒散现象,心专意一,潜心教研,不断从清苦、平实与默默无闻的助人服务中,寻找教研的满足和快乐。其次要转变教研服务态度,坚持友好互动的服务态度,力争缩短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其愿意主动接受与接纳,真心交流合作;对话民主,不争话语霸权,耐心倾听教师的见解、呼声和意见,包容不同观点,并换位思考,合作研讨,从而集思广益,做好服务。如教研员平时听看课后,先请教师说课、谈自我反思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再综合听课感受与教师设想意图、施教情况进行对话,包括课堂反映出来的各方面情况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或再合作二度设计,优化方案,并跟踪关注改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