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在咫尺现实中苦苦挣扎的灵魂知识与技能: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过程与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文本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3.对文中部分句子的正确理解。教学过程:1、导入: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人物。他生活在东晋、刘宋之交最黑暗的年代,他开创了耳目一新的田园诗风,他有许多著名诗赋为后人所欣赏。他宦海沉浮,五次入世五次归隐,尔后留下了一些自然质朴而又耐人寻味的佳句。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展示陶渊明)2、大家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可以根据已学过的诗词,用双音节词描绘出你心中的陶渊明。答案预测:追求自由、厌倦官场、向往归隐、纵情山水、闲适自在、安贫乐道小结: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士,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愤青。这些理解都对,但并不全面。或许把陶渊明作为一个真性情的诗人,会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视野。接下来,就让我们沿着归去来兮的脚步去探寻那个不一样的陶渊明。(展示文章标题)3、引入话题《归去来兮辞》,并解题。“归去”:回去。“来”:语助词,无义。相当于“吧”“兮”:楚地方言语气词,无义。“归去来兮”:回去吧。“辞”:介于诗歌散文之间的文体,重抒情。所以,我们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出情感。4、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抽同学回答)——作者辞官归家,享受田园生活,抒发快乐之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作者从哪些方面抒写快乐之情?(抽同学回答)举例:“问征夫以前路39,恨晨光之熹微4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稚子侯门,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园日涉以成趣”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辞官归家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天伦之乐,居家时的悠闲之乐,耕作中的田园之乐,出游时的纵情山水之乐,总之充满归隐之乐。5、陶渊明如此热爱自然,官场黑暗,又为何要踏足仕途,入仕为官呢?看看文中有没有能带给我们提示的句子?“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家境贫寒,人口众多,没有粮食。为了养家糊口,陶渊明在亲友的帮助下走上了仕途。被家庭的现实处境所驱使,即因为现实生活,不得不去当官。当官是迫于无奈。6、这是陶渊明唯一一次为官吗?不是。这是第五次为官。第一次,出任(江)州祭酒。第二次,做桓玄的幕僚。第三次,担任镇军将军刘裕(宋武帝)的参军。第四次,担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最后一次,就任彭泽县令。五次入世且只要有官即做,不管什么官。曾祖陶侃曾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与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家庭成长的背景让他不可能只纯粹于山水。《饮酒二十首•十六》记载陶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沉迷于儒家《六经》。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据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统计)儒家思想自小便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说陶渊明是「儒家出身」,「一生得力处用力处都在儒学」。陶渊明《命子》诗,共十章,前六章写陶氏祖先功德,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第七章演说自己的不是;后三章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希望成为有作为的人。无论从个人意愿还是家庭背景或是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都能看到陶渊明积极入世的痕迹。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也曾希望学而优则仕。也希望像诸葛亮、屈原一样——治国平天下。7、陶渊明走进了官场,幻海沉浮。又为何会选择离开官场,回归家园。是什么原因让他想要逃离官场呢?(从文本中或所学诗词中寻找提示)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官场的黑暗世与我而相违。这个世道和我的意愿不合。即不是他不想当官,而是此时的官场不是他心目中的官场。联系屈原《渔父》句“举世皆浊我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