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洼里的小鱼》评课稿韩梅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张老师能够紧紧围绕四个教学目标,进行层层深入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思路清晰,对教材的处理到位。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有效落实字词教学。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识字是进行阅读和写话的基础。《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就是识字和阅读必须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识字。”这节课中,除了进行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之外,王老师更是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学习、理解字词,真正做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蒸”这个字时,通过字理识字的方式来理解“蒸”字,并告诉孩子们这四点底表示跟火有关,这样,学生就从字形上理解了字义。字理识字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促进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甚至”一词的涵义,王老师由词逐句,出示了三个梯度推进的句式训练,既让学生理解了“甚至”这个词的意思,又让他们学会了用“甚至”来造句。又如,运用图片演示的方式理解“吸干”、“蒸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鱼当时的危险处境。课堂上,王老师将两种识字教学有机结合,(做到了生字的二次认知,反复出现,加强了记忆。)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词语,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二、创设情境独具匠心,语言训练扎实有效。《语文新课程》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是个愉悦学生精神生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王老师多次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画关键句、圈重点词、做动作等方式逐步理解文章内涵,落实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浅水洼里小鱼的可怜,王老师通过出示小鱼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小鱼们在被困前和被困后的不同生活,激发了学生们对小鱼们的怜爱之情。在教学第二段时,王老师边让学生体验不停地捡鱼、扔鱼的过程,边进行采访:“为什么你做了一次又一次?”“你很使劲,为什么这样?”在一次次的体验和表达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情感、语言得到了全面发展,他们心中那份保护小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三、有效设计课外链接,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对于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设计课外阅读链接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补充营养,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这节课中,王老师以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为主线链接了二年级《同步阅读》中一首小诗,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学生对文本中人文性的感悟。但是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整篇课文没又完全呈现的情况下,建立这样一条以情感为主线的链接,是否有助于学生人文性的提升呢?我们对精读课文第一课时的拓展,到底是定位于知识能力的拓展还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拓展,我们还处于摸索、探索阶段,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