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分解反应所谓复分解反应,即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类反应酬可表示为AB+CD=AD+CB。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写其他化学方程式一样,应该注意它们表示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真实存在,而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1.生成物必须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否则不反应。①仏(0旺+3H朋亠二F璟虻心+6H.0,有水生成。②Na2CO3+K2SO4^K2CO3+Na2SO4,即没有沉淀或水生成,也没有气体生成。2.反应物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同样也不反应。(1)碱与盐反应必须都可溶,但都可溶不一定都能反应。①阻卑+珀(OH》=BaCO3SNaOH,因为反应物都可溶,且生成物中有沉淀。②伽COg十FE〔OH)Q尹FuCOg十忌十Cu(OH)2护2K0H+CuCO3,虽然好像有沉淀生成,但是反应物都不溶或不都溶。③2N日0H十B日C1丄护2NaCl+Ba(OH)2,因为反应物虽都可溶,但没有符合条件的生成物。(2)盐与盐的反应,反应物必须都可溶,但都可溶也不一定都能反应。①阻卑斗生孔=CaCO35応1,因为反应物都可溶,且有沉淀生成。②壬十NSOq尹B^SO4+2LnCO3CaCO3十2盘gCl尹CaCl2十典衍匚6好像都有沉淀生成,但是两个反应的反应物都不溶或有一种不溶,所以都不反应。③2EC1+ZnSO4^K2SO4+ZnCl2,虽然反应物都可溶,但生成物中无沉淀、无水、也无气体。(3)常见的酸与碱,无论碱是否可溶,它们都能反应生成盐和水。(4)常见的酸与盐的反应,这类反应比较复杂,初中阶段只要求记住碳酸盐与常见的酸都能反应,其他盐则要求可溶且生成物中要有气体或沉淀或水。①畔0斗+阳耳=环0斗^+^0+c°2丁,生成物、反应物都符合要求。②2HC1+B胡0"H2SO斗+也企,H爪6+23工2HC1我朋0斗,前一个反应式中的反应物BaS0^不溶,所以不反应。后一个反应式中的反应物虽都可溶,但生成物不符合要求,因此也不反应。同学们要掌握两种化合物间是否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不仅要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还必须掌握酸、碱、盐的溶解性。(注:文章中的可溶是指可溶于水。)复分解反应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前后,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所以复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无缘。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既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也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注意难溶物、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如H20、弱酸、弱碱)均以化学式表示。一般说复分解反应有六种基本情形:酸和碱反应酸和碱的反应也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产生的H+和碱电离产生的OH-生成H2O的过程。但是按照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酸碱中和反应的表达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一、能写成H++OH-=H2O的反应所用的酸是强酸,而碱是强碱,并且反应生成的盐是可溶于水的。例如:21.盐酸(HCI溶液)和NaOH、KOH、Ca(OH)2、Ba(OH)2的反应。2•硝酸和NaOH、KOH、Ca(OH)2、Ba(OH)2的反应。3.硫酸和NaOH、KOH的反应。二、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因为生成的盐是难溶的,所以写法特别。2H++SO42-+Ba2++2OH-=BaSO4(+2H2O三、强酸和难溶的碱(Mg(OH)2、AI(OH)3、Zn(OH)2、Fe(OH)2、Fe(OH)3、Cu(OH)2)的反应,因碱难溶需写化学式,一般形式如下:例如以下两个反应CU(OH)2+2HCI=CUCI2+2H2OCu(OH)2+H2SO4=CuSO4+2H2O离子方程式均为:CU(OH)2+2H+=CU2++2H2O四、强酸和氨水(NH3・H2O)的反应。氨水是弱碱,在离子方程式中需写化学式,所以该类型的反应一般形式如下:例如氨水和盐酸、硝酸、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均为:NH3・H2O+H+=NH4++H2O五、弱酸、弱碱的反应。例如醋酸和氨水的反应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如果想掌握好酸碱中和反应,还应自发的多做一些练习。例如现在所学的常见酸有HCI、H2SO4、HNO3、CH3COOH、H3PO4、H2S,常见的碱有NaOH、KOH、Ca(OH)2、Ba(OH)2、NH3・H2O、Mg(OH)2、AI(OH)3、Zn(OH)2、Fe(OH)2、Fe(OH)3、CU(OH)2,不妨常常将这些酸、碱交叉着写些反应,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仗。酸和盐反应37.CaCO3+2HCI=CaCI2+H2O+CO2f38.Na2CO3+2HCI=2NaCI+H2O+CO2f39.HCI+AgNO3=AgCI;+HNO340.H2SO4+BaCI2=2HCI+BaSO4;碱和盐反应41.2NaOH+CuSO4=Na2SO4+Cu(OH)2;42.3NaOH+FeCI3=3NaCI+Fe(OH)3;43.Ca(OH)2+Na2CO3=2N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