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将进酒》讲课人:洞口四中夏清云因声求气:因:依据;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求:探求;气:诗的精髓。“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吟咏诗韵: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诵准备:朗诵者通过原作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1.读准字音,字正腔圆,掷地有声。2.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涵义和情感基调。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这点,才能传情,让听众动情。3.此外,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表达作品内容。常用表现手法: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李白思考:这首诗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诗人感情的基调是什么?找出诗中直接描绘主人公情感的字眼。情感脉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黄河人生:青春已逝,年华不在悲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手法:比兴(黄河-人生)夸张(天上来)再读感悟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从容、亲切)\高堂明镜\悲(叹意极浓)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有声势,慷慨生悲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悲欢情感脉络思考:此时的李白已51岁了,两鬓染霜,在政治上极其失意,浪迹于江湖,然而他却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种感情矛盾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P13怀才不遇,难有作为的悲叹与愤激;不甘沉沦,没有完全绝望;旷达豪放,无奈和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乐观自信,肯定人生。“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表面豪爽,暗藏忧愁。“曩者(过去)游维扬,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比较(1):“烹羊宰牛且为乐”“烹猪宰鸡且为乐”比较(2):“会须一饮三百杯”“劝君更尽一杯酒”在唐代,猪的地位是很低的。而鸡更可怜,鸡肉在唐朝连肉都不算。唐朝政府反腐败,唐太宗的时候规定:御使出朝的时候,公务接待不能上肉。而当时有一个叫马周的御史,在一次出朝的时候吃了肉,结果被人举报了。于是唐太宗亲自过问此事。他拿过案卷一看,原来马周吃了一只鸡。这时唐太宗就讲了,吃鸡怎么能算吃肉呢?马周自然就没有违反制度,当然也就没事了。到了苏东坡时候,猪的地位依旧很低。“东坡肉”最早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