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回填设计说明及规范要求依据:1、图纸:第二部分YDK3+820-YDK4+160段围护结构2、《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一、图纸说明:10.3回填工程为保证地下结构周围一定范围内形成不透水层,并控制回填区后期沉降在允许范围内,回填的土方应选用密实的粘性土或其它合适的填料,回填至原状地面标高或设计标高。(1)基坑必须在主体结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回填。(2)现场挖出的淤泥、粉砂、杂填土、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腐质土不能作为回填土。(3)主体结构两侧、顶板上应首先回填不小于50cm厚不透水粘性土。(4)回填前应对备用的回填土进行压实实验,确定最佳含水量、分层回填厚度等参数,压实度为0.92或0.9,详见“基坑回填图”。(5)填土应分层夯实,碾压时每层厚25-30cm。(6)顶板回填土应随做防水层随回填,切勿长期曝晒造成温差裂缝。(7)地面以下50cm应回填种植土。除以上条款外,尚应严格遵守最新《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基坑回填的有关规定。二《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基坑回填的有关规定如下:(1)基坑回填料除纯粘土、淤泥、粉砂、杂土,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腐植土、过湿土、冻土和大于150mm粒径的石块外,其他均可回填。(2)回填使用前应分别取样测定其最大干容量和最佳含水量并做压实试验,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3)回填土为粘性土或砂质土时,应在最佳含水量下填筑,如含水量偏大应翻松晾干或加干土拌匀;如含水量偏低,应洒水湿润并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重型压实机械碾压。回填料为碎石类土时,回填或碾压前应洒水湿润。(4)基坑必须在隧道和地下管线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回填。基坑回填前,应将基坑内积水、杂物清理干净,符合回填的虚土应压实,并经隐检合格后方可回填。(5)基坑回填应分层、水平压实;隧道结构两侧应水平、对称同时填压;基坑回填高程不一致时,应从低处逐层甜压;基坑分段回填接茬处,已填土坡应挖台阶,其宽度不得小于1m,高度不得大于0.5m。(6)基坑回填时,机械或机具不得碰撞隧道结构及防水保护层。隧道结构两侧和顶部500mm范围内以及地下管线周围应采用人工使用小型机具夯填。(7)基坑回填土采用机械碾压时,搭接宽度不得小于200mm。人工夯填时,夯与夯之间重叠不得小于1/3夯底宽度。(8)基坑回填碾压过程中,应取样检查回填土密实度。机械碾压时每层填土按长度50m或基坑面积为1000m2时取一组,人工夯实时,每层填土按基坑长度25m或基坑面积为500m2时取一组;每组取样点不得少于6个,其中部和两边各取两个。遇有填类别和特征明显变化或压实质量可疑处应增加取样点位。(9)基坑回填碾压密实度应满足地面工程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5.4.21规定。表5.4.21基坑回填碾压密实度值(%)基础底以下高程(cm)最低压实度道路地下管线农田或绿地快速和主干路次干路支路0-6095/9893/9590/9295/9887/9060-15093/9590/9290/9287/9087/90>15087/9087/9087/9087/9087/90注:1表中分子为重锤击实标准,分母为轻锤击实标准,两者均以相应的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压实度为100%;2基坑压实度应采用重锤击实标准,如回填土含水量大或缺少重型压实机具时,方可采用轻锤击实标准;3建筑物基础以下的基坑回填土密实度,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10)基坑工字钢支护桩地段拆除背板时,应按本规范第3.7.1条规定执行。拆除中如有土体坍落或有空洞时应认真处理,保证土体密实。(11)基坑雨季回填时应集中力量,分段施工,取、运、填、平压各工序应连续作业。雨前应及时压完已填土层并将表面压平后,做成一定坡势。雨中不得填筑非透水性土质。(12)基坑不宜冬季回填。如必须施工时,应有可靠的防冻措施除按常规施工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层铺土厚度应比常温施工减少20%-25%,并适当增加压实密实度;2冻土快填料含量不得大于15%,粒径不得大于150mm,均匀铺填、逐层压实。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工程设计高程1m范围内不得回填冻土块;3基坑回填前,应清除回填面上积雪和保温材料;4集中力量,分段施工,取、运、填、平、压各工序应连续作业;5基面压实后立即覆盖保温,必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