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水寨中学语文组钟华波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诗的基本方法、步骤;2、了解作者在诗中对项羽的态度及情感;3、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感知文学鉴赏中“诗言志”的特点;一、温故知新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山行》《赤壁》《泊秦淮》《清明》《秋夕》《赠别两首其二》《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赠别两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杜牧诗歌●小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杜牧注:不期,难以预料。二、方法指导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步骤。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观点态度:肯定、同情、赞扬等;否定、批判、讽刺等。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忧天下)D.写作技巧?三、学习鉴赏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补充:乌江亭,又称项亭,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和县一带杜牧多次经过,“江湖醉度十年春,牛渚山边六问津”。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三、学习鉴赏2.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否定,这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天亡我,非战之罪”,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三、学习鉴赏3.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诗人借古抒怀,重评历史,暗含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临古地(景)思古人(事)抒己志(情)写法概述四、咏史怀古诗总结首先,要弄清史实。其次,要体会意图。还有,要领悟感情。最后,要分析手法。(有以景抒情,有议论引发的,有直抒胸臆的。还要注意典故的运用。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四、咏史怀古诗总结鉴赏步骤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常见感情:怀古伤今(古盛今衰、物是人非)怀人伤己(对比失落、同病相怜)理性思考(借古讽今、独抒机杼)技法上:或借古讽今,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四、咏史怀古诗总结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考:李清照与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五、对比鉴赏——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