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VIP免费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_第1页
1/7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_第2页
2/7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_第3页
3/7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摘要:很长一段时间,清末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被冠以“近代文学”的称呼,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年有学者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从而把清末文学放入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中考察。清末的文学改良虽然和五四文学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其中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五四文学革命是脱胎于清末文学改良运动的。从梁启超的文学活动可以窥探清末文学改良所进行的文学现代性探索,再通过考察五四文学,可以发现文学革命对文学改良的延伸与超越。文学革命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里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但是它仅仅做到了对传统的破坏,并没有使文学本身完成现代性,这就需要在革命之后要有建设。从清末文学改良到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努力地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变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历史的现实留给人们文学革命的道路,文学革命之后还需要探索怎样建设现代文学,促使其不断走向成熟,所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最终完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一发生一探索”的发展道路。关键词: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文学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与西方相比,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就踏上了现代性之路,此后又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而在中国,由于本国的特殊国情,其文学的现代性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短暂。一般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这样就把清末的文学改良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割裂开了。很长一段时间,清末文学改良仅仅被看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而被冠以“近代文学”的称呼,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直到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首次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研究框架,即用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这种框架的建构缓和了清末文学改良的尴尬处境,将其有意识地纳入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中进行考察。自然,从现代性角度切入,我们也可以对从清末文学改良到五四文学革命进行整体把握。实际上,清末文学改良就已经对文学的现代转型进行了探索。虽然这种文学改良的道路最终因堕落为鸳鸯蝴蝶派文学而没有走通,但其中必然含有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土壤和养分。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革命是对清末文学改良的延续和超越,它对旧文学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摧毁,最终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一、从梁启超窥探清末文学改良清末文学改良运动中,贡献最卓著的一个人物是梁启超。他先后倡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面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成为文学改良运动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清末文学改良运动的发生有着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至年,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战败给知识分子精英以强大的刺激。他们意识到洋务派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现代化目标仅仅停留在了物质层面,其结果是使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瞬间灰飞烟灭。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新法,寻求制度层面的政治维新。至年,梁启超参与创办《强学报》《时务报》,为政治改良提供舆论宣传,然而年维新变法却失败了,政治改良夭折,梁启超逃亡日本。维新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转向了对国民的思想启蒙。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从文化层面对国民进行启蒙,开启民智。在当时中国,这种思想启蒙的目的就是救亡图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学也承担起了启蒙的任务,开始了现代转型。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进步》中,从文字进化的角度主张言文合一,“言文分而人智局”是中国落后不前的重要原因。在他之前,黄遵宪、裘廷梁、陈子褒等人都提倡过言文合一,主张白话写作。言文观念的转变成为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白话取代文言,是因为白话易被大众通识,更有利于教化、宣传,更有利于开启民智。但清末文言文观念的转变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的内部修补和调整,并没有形成新思想的奔腾之势。梁启超在清末改良运动中所提出的“诗界革命”,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但这种诗界革命仅仅是革其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