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的词源考察“道”的原始涵义及不断的发展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诗经小雅大乐中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2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朱子语录:“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也”,意思为到这种原则规范,是人们日常行为中所应遵从的。可见,道是一种要求人们应该遵循的外在规范或原则,而德,就是遵循这种到,是一种要求人们应该自觉追寻并保持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说,德的道的具体体现。“德”则是指人们对道有所得于己,自己把握了道就是德。这是就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言的,把这一关系推广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比较全面的道德关系了。其实,道德一词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德”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记载,但含义很笼统,直到西周大盂鼎铭文的“德”才开始有“按规范行事有所德”的意思。这里的“德”本义为“得”。“德”在我国商代《卜BU辞》中就出现了,与“得”字相通。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3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德得”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义利”关系。“德”、“得”统一说明人们应当以“德”谋“得”,即以“义”取“利”。只有“德”才能说明“得”的合理的价值尺度,“因而人们在有所“得”时,必须考虑“得”是否应该、是否适宜。否则就是缺德。德不在于“不得”,而是要得之合理,以“德”作为“得”的原则和规范,以“德”的方法去“得”。”“德”之“得”绝非自我利益之得,而是人之所以为人之“得”。《说文解字》:“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解字》《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所说的“德”主要指人的品德;“以德报德”则指人的行为;而“为政以德”又指某种思想或思想体系,也包含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