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精卫填海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文言神话,讲述的是炎帝的女儿溺亡东海后变为精卫鸟,立志填平东海的故事。从精卫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对大海的恨以及不畏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文中塑造的这只精卫鸟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感动着后人。相对上一篇课文来说,本文或许稍有难度,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接触得比较少。因此在教学时,除了让学生体会精卫的形象,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注释用现代语言翻译句子,了解故事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特点。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帝、少、曰”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帝、曰、溺”等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出停顿和节奏,感受古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3.借助注释翻译句子,把握故事内容。4.理解课文,感受精卫不畏困难、意志坚定的品质,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进一步感知神话的特点。教学重点:1.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读出韵味。2.了解精卫的事迹,感受精卫的品质。教学难点:1.翻译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2.结合实际,体会精卫填海的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载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一些故事名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很爱听故事?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一个个神话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些精彩的故事带给我们欢乐,丰富2了我们的童年时光。今天,我们走进课文,再来听听另一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2.播放视频,出示课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题把握课文内容。(板书:精卫填海)明确:“精卫填海”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精卫”是故事的主角,“填海”是其行为。思考:(1)精卫为什么要填海?(2)精卫填海的行为带来了什么结果?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作者不详,大概由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山海经》中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3.教师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1)学生认读生字,教师相机纠正。diyuenifanxian会写的字:炎帝曰溺水返回衔接shdo会认的字:少女(2)指导学生归类识字。♦部首归类:辶:返(往返)遇(遇见)避(逃避)彳:衔(头衔)微(微笑)御(抵御)(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字的结构、笔画、笔顺,教师重点示范。♦书写指导:[帝]上下结构。上部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冖”稍宽,托上盖下;下部末笔竖在竖中线上。[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氵”呈弧形;右部两个“”分列在竖中线3两侧,右边的“”比左边的“”稍大。4[返]半包围结构。“辶”平捺长伸托上;“反”第二笔竖撇沿竖中线下行,末笔捺改长点。[衔]左中右结构,三部分大致等宽。“彳”的第二笔撇和第三笔竖相交于横中线上;“钅”的竖提有力,竖在竖中线上;“亍”的两横上短下长,下横在横中线上。♦易错提示:[曰]字形较扁,在书写时注意与“日”的区别。[返]被包围部分是“反”,不要写成“又”。[衔]中间部分是“钅”,不要写成“圭”,注意与“街”的区别。(4)学生进行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相机纠正书写错误、坐姿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朗读节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2.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注释翻译句子,教师指导。重点词语补充:[曰]叫作。[返]返回。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身亡了,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就化为精卫鸟,常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来填塞东海。明确:翻译时要重点注意“少女”“故”“埋”等词语的意思。3.学生分小组交流,推举代表汇报交流内容。4.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点拨重要内容。(1)感受精卫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