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孙岫)调查:天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要给孩子最好的。问题:这里有四样东西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允许为您的孩子选择其中一样,您选哪一样?1、健康2、美貌3、财富4、地位是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了。可是怎样就叫“健康”呢?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关于心理健康,又有五个维度的标志: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环境适应良好。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有近20%心理健康状况为“较差”、“差”;青少年人群中,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本应该“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的初高中生,竟然是我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人群!而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排在首位的竟是亲子关系质量——这是需要我们“严重关切”的问题。面介绍几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心理效应,希望对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亲子关系有所帮助。一、小红花的强化效应【案例】小宝两岁多上幼儿园,开始都是自己吃饭穿衣,自己刷牙洗脸,有时还抢着帮妈妈倒垃圾。但渐渐地,小宝做事不再那么积极、主动了。妈妈开始有意让他自己整理床铺,洗自己的小衣物,自己搞乱的东西自己收好。前两天积极性还蛮高,但过了几天就不愿意做了,还说爸爸不做他也不做了。这个年龄的孩子主动做事,主要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的表现。从主动要做到不愿意再做,不是成年人的“变懒”,而是对所做的事情不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了。两三岁的小孩子已经能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人生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喜欢尝试一切新鲜的东西,比如自己吃饭刷牙扣扣子系鞋带,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情会说“不”,比如拒绝在客人面前表演,不按父母的要求和人打招呼等等。这个时候,父母不可以用强制、粗暴的方式地对待孩子,也不能随便迁就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孩子赖在商场的某个货柜面前不走,用大哭或躺在地上打滚来要挟你,你为了自己的面子满足了他的要求,那是不负责任的纵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开始丰富起来,已经开始学习理解别人的情绪,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比如,他能看出爸爸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爸爸妈妈是高兴还是恼怒,会有意做一些讨父母喜欢的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情商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个时候是开始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好时机,也是发展亲子感情的好时机。爸爸妈妈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凳子,拿自己的小饭碗,夏天的时候让他们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向父母表达爱心的机会。上面那个案例我给出的建议是:1、通过表扬(在长辈、来客、老师、同龄伙伴面前表扬)强化孩子“做”的行为;2、接纳孩子“不愿意做”的事实,对他的情绪给予理解;3、伺机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孩子说“爸爸不做他也不做”时,告诉孩子“爸爸工作很辛苦,要帮爸爸分担一些事情”,让孩子学会体贴父母;4、制定合适的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关于强化效应幼儿园老师用贴红五星、发小红花等方式表扬和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得到表扬和奖励的小朋友都会很高兴,而且接下来都会努力做得更加好。驯兽师在训练大象、老虎、海豚、鹦鹉等动物时,动物完成了特定的动作,就给它们食物,这些动物得到了食物的鼓励,就更加努力地完成驯兽师规定的动作,时间久了,这些动物就被训练成了出色的杂技表演者了。幼儿园老师和驯兽师都是运用了强化的原理。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些行为的后果使得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斯金纳把小白鼠关在一个装置特殊的箱子里,箱子里有一个杠杆,每按压一次杠杆,就会有食物出来。一开始,小白鼠在无意之间触碰了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