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送别诗刘泽梅说起离别,我们的耳畔总会不由自主地响起李叔同大师那首《送别》的动人旋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信难通,往往一别就是永别,终生无法相见。“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所以才有“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的画面,由翩翩少年郎到白发老翁重聚首,怎能不有感慨人世变化,韶华易逝的唏嘘呢!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赋诗传情。面对这些情深意切的送别诗,那么中学生又该如何如何入手去读懂呢?首先,抓住标题。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白居易的《南浦别》、许浑的《谢亭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无一例外,这些都是送别诗。其次,抓住意象,抓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定的意象。什么是意象?诗人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又因为物象上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所以称之为“意象”。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掌握了诗人的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从某种程度上说,掌握了意象,诗歌鉴赏任务就就接近成功了一半。而送别诗中自然也有一些常用的固定象征意象。李叔同大师的《送别》中,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评论家们说《送别》像一首小令,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之一:柳树。“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扬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还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铃霖》),“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君”(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之二: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南浦等。这些都曾是古人的送别地点,就如我们今人的火车站码头机场车站一样,后来就变成了离别的代名词。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柳永《雨铃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的《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谢亭是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在此送别友人,劳劳亭是也建康古城送别地点,“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场所,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秦楼月,1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一般说来,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们就习惯上称之为“南浦”,也有说泛指河流分口处。最早出现“南浦”,是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使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形成固定的联系。后世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送别》)。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之三:流水。古人分别多在水边,流水之多之长之柔,可以凭借水形象地表达内心的无尽离愁,流露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不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之四:酒。离别设宴饯行,杯杯祝福语,声声叮咛中,融不化心中浓的化不开的离愁。“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