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何以被紧急叫停?本报记者刘洁新闻背景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相关的准入标准、管理规范出台以前,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要立即停止。两部委的联合通知指出,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属于当代前沿技术研究范畴,涉及伦理、隐私和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以及医疗机构开展基因诊断服务技术管理、价格、质量监管等问题。目前,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已由实验室研究演变到临床使用,对此,国务院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保证公众使用基因测序诊断产品的安全、有效,国家食药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调查论证。因此,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基因测序产品及其技术,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出的一纸叫停令,将“基因检测”带推到了普通民众面前。基因检测究竟是什么?许多人对其产生了浓重的好奇与疑问。其实,在我国,早在2006年,互联网上就已出现了基因检测的服务项目,2009年后,一些省市的三甲医院中的健康管理中心里也出现了基因检测的体检项目。基因检测以“预防医学”为指导,按照“健康检测健康预警健康介入健康人生”的健康理念,解决了不同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的筛查需求,甚至包括癌症危险因素筛查的需求,为提高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提供保障。基因检测提前发出健康预警据介绍,目前三甲医院的健康管理中心和个别民办体检中心都开展过基因检测项目。基因检测曾是各大体检中心招揽客源的一大噱头。被联合叫停后,基因检测立刻成讳莫如深的事。记者联系多家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希望接受采访谈一谈基因检测,被一一拒绝。愿意接受采访的人则要求记者隐去自己姓名。其中原因如通知所言:基因检测涉及伦理、隐私和人类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等问题,已被叫停,不宜讨论。“基因检测是从血液或从其他体液和细胞检测一个人的DNA的技术,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有一千多种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做出诊断。”近年非常令人兴奋的是预测性基因检测的开展。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发生前发现疾病发生的风险,提早预防。检测的时候,先把受检者的基因从血液或其他细胞中提取出来。然后用可以识别可能存在突变的基因的引物和PCR技术将这部份基因复制许多倍。复制后,有许多方法可以判断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变。除了各大医院的健康管理中心有基因检测项目外,互联网上有数量巨大的基因检测中心也做起了“基因检测”的生意,要求检测基因的人各怀心思络绎不绝,让基因检测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许多人选择通过网络进行基因检测的原因是更便捷、更私密。具体流程是,打开基因检测网页,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检测项目。(项目涵盖儿童、成年、老年三个不同年龄段几百种疾病的基因检测)待购买人确定所选项目后,基因检测中心将通过快递方式将采样包交转购买人。购买人采样后,将采样包寄回,基因检测中心组织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并给与个体化健康干预建议。受检者承受心理伦理挑战多年来一直从事基因技术研究和基因身份鉴定的河北医科大学一位教授向记者介绍,基因检测作为一项新兴的疾病预测技术,在主动预防疾病的同时也具有一些自身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其心理风险比一般化验要大。首先,受检者对自己是否存在与某种严重疾病有关的基因,特别是家庭中有这种疾病患者的受检者,对检验结果有焦急的期待,甚至可能引起抑郁。现在,无论是健康管理中心还是基因检测网,针对已经开展的检测项目都会为受检者提供相关的预防措施建议,从生活方式、对环境因素的干预以及早期检查诊断方法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受检者的心理负担。同事,对每位受检者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