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2、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章中的亲情美、人情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发现领略生活的诗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诗一般的语言,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不久前,大家学了台湾作家琦君的文章《故乡的桂花雨》。回忆一下,揭示文章的主旨的是哪句?明确:“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明确:借桂花表达对母亲、故乡的思念之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由课内勾连到课外,由吃桂花变为尝春酒,看看你能从“春酒”中品出什么味道?(板书:课题和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边听边思考:作者围绕“春酒”回忆了儿时过新年的哪几件事?明确:喝春酒、喝会酒(多媒体展示)三、细读读课文,理解情感1、赏析“喝春酒”,品味亲情美。文中讲到“我”最喜欢的乃是母亲泡得八宝酒,那么“我”为什么“最喜欢”母亲酿的春酒?明确:酒香味甜,补气、健脾、明目,母亲酿的。看来,酒里有着浓浓的母亲味道,有着纯美的亲情味道。(板书:亲情味)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品尝出这种“亲情味”?(多媒体展示问题)明确:(同桌交流,生先说,师后示范引导,生再读)(1)“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母亲慈爱温柔的提醒“我”,扣住“呀”、“只能”、“太”)(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一点点”看出母亲看似小气实则关爱“我”,可与前一句“和它三大杯”对比,抓数量词)(3)“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总要闻闻”表现关爱“我”,担心“我”的身体,扣“闻闻”、“问”两个动词)明确:母亲对孩子的爱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等体现出来。(4)“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爱酒就是爱母亲,用“不甜”对比母亲的酒)(5)“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偷偷”和“好几回”、“舔”富有情趣。)(6)“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端、闻、走来走去、跌、捏”动词活泼灵动表现我“我”对酒的珍惜。)明确:亲情是双向的,既有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有孩子对母亲的喜爱,而这份喜爱则通过爱喝春酒表现出来。小结:喝着这杯春酒,母亲的慈爱,“我”的童真浮现于眼前,纯美的亲情荡漾在心底。(板书:香、甜、纯、美、亲情味)2、赏析“喝会酒”,品味人情美。若说喝春酒尝出了“亲情味”,那么喝会酒又尝出什么味呢?明确:乡情味(板书:乡情味)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品尝出这种“乡情味”?(多媒体展示问题)明确:(生互评,师点评,生再读)(1)“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邻里互帮互助,穷帮穷。)(2)“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衙五、八盘八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酒席讲究,表现乡邻之间真挚的情感。)(3)“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和“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母亲热心助人,没有贫富隔阂)(5)“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亮晶晶”凸现了阿标叔的热心助人。)(6)“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乡邻间亲密和谐)小结:喝着这会酒,纯朴的乡情流淌在心间。3、赏析结尾,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