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体味作者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体验生命意义。2、体验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及对母亲的理解和痛悔。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1、筛选信息,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从而理解作者对生命和亲情的感悟历程。2、理清文章思路,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传达的复杂感受。【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来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悟思想的深邃。2、话题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鼓舞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步调】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整体思路。2、研读文章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一、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一)导入1、导入新课: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对抗人间的 XXX 的魔难,通过斗争把他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种更高贵?(《哈姆雷特》)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戏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堕入无尽的痛苦、无法与无助之中。此时,我们是向困难妥协自己走向毁灭,还是向困难挑衅迎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本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 XXX 心里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2、作者简介:XXX(1951~),生于北京,18 岁去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住进病院,那一天是他的华诞,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 7 年姑且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我的迢遥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迢遥的清平湾》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XXX 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以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位专业作家,XXX 经历了痛苦的思考。3、老师引导学生团体感知: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 写 了 母 亲 。 现 在 请 同 学 们 迅 速 找 出 第 一 句 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