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教案执教人:洪秀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诗作的内涵。过程与方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合作探究体会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习难点】解读词句,品味作品的内涵。【学法指导】合作学习(诵读、研读、赏析)、讨论探究、拓展阅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演唱的《烟花三月》MTV,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让学生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三、历史名城,走进扬州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词意。2、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读。四、置身诗境,品味扬州1、思考:这一路上词人姜夔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扬州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3、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名都——繁华热闹4、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等。五、体察诗情,重游扬州(精讲点拨)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5、小结六、齐诵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的“黍离之悲”。七、拓展延伸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注:(1)此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2)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思考:本词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作简要的分析并比较和《扬州慢》的异同。八、板书设计f名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黍离之悲昔盛今衰的感伤国家沦亡的悲痛)空城:“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青楼梦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曾觌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合作讨论:词人是如何通过这破败之景来表现自己的满怀怆然的㈠所见:⑴荠麦青青: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养麦,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首先从视觉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冲击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用了拟人修辞。(废池、乔木是金兵劫掠时的目击者,受害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起到了点缀,衬托的作用,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对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⑶冷月无声: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词人移情于物,以“冷月无声”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萧条,寂寥,冷清,落寞,表现扬州城的残破衰落,抒发作者悲哀之情。⑷“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如何表达出悲伤的情感的红药徒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感伤而已。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采用了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