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8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拦门沙是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与甲时期相比,乙时期河口区()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C.海水侵蚀作用强D.盐度低,水位高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A.外坡受侵蚀B.高度降低C.向外海推移D.体积增大3•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有()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泄沙排洪3•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有()A.利于海水自净B.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D.不利于泄洪排沙答案|1.C2.A3.B|解析第1题,甲时期的沙坎位置更偏向外海说明河流径流作用更强,内侧粗泥沙为陆地径流产生流水侵蚀,外侧细泥沙为沉积形成,故沙坎向外海移动,而乙时期,沙坎离海岸近,且内侧为细泥沙,表明径流作用小于海流作用,证明河流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堆积作用弱,带来泥沙减少,A、B错误。潮流增强,海水的侵蚀作用较强,C正确。河口受海水影响明显,盐度上升,D错误。第2题,根据图示,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向内陆推移,高度升高,体积减小,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说明海水作用强,外坡受侵蚀,体积减小,A正确。第3题,拦门沙阻挡河水流入海洋,不利于泄沙、排洪,不利于航行安全,对其进行整治则利于泄沙、排洪,利于航行安全,B正确、D错误。整治拦门沙,对海水自净和鱼类洄游影响不大AC错误。X4(x>m^(2018广西柳州高级中学模拟)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的河流滩地。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4•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A.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B.流量季节变化大、崎岖峡谷河段C.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D.流量季节变化大、地势平坦河段5.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6•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4.D5.B6.C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及图示信息的分析可知,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山区峡谷河段,河流落差较大,流速快,河流以侵蚀为主,不利于河漫滩形成,A、B错误。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为主;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没有明显的洪水期,故应是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地势平坦的河段,C错误,D正确。第5题,根据图中指向标,河流北岸泥沙淤积,南岸受到流水侵蚀,读材料已知,该河流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故河流流向自西向东,B正确。第6题,若图中河床各处的岩性相同,根据河床形态,河道中水深的一侧,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河道中水浅的一侧水流速度缓慢,侵蚀作用弱,以堆积作用为主。由图可知,水流侵蚀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乙,水流堆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为丙,C正确。(2018黑龙江佳木斯第一中学模拟)海岸线是海洋和陆地的分界线。海岸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均影响海岸发育。读近6000年来上海海岸线的变化图,完成7~8题。7.6000年来,图中海岸()A.以堆积作用为主B.以侵蚀作用为主t;驾肾年統好抑I營r野$血9.若图1所示时期黄河三角洲处于淤积加速阶段,其原因可能()C.先侵蚀后沉积D.先堆积后侵蚀&与图示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关系最小的是()A.城市建设需要B.港口工程建设C.河流泥沙淤积D.板块的运动答案7.A8.D解析第7题,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以沉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由图可知,6000年以来该地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沉积作用为主,A正确。第8题,根据上题结论,该海岸地区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和港口工程的建设,会通过填海造陆等方式扩大陆地面积,促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河流挟带的泥沙会影响入海口泥沙的沉积,进而会影响海岸线的进退;但是该地的泥沙的推进与板块的运动关系不大。综上所述,D项关系最小。下面两幅图为废黄河三角洲演变模式图,图1为黄河流经时三角洲演变图,图2为黄河改道后三角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