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环境目标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必须将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所以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不能守着"秀山丽水"富不起来,"山清水秀环境美"不能成为贫困、贫穷、欠发达的代名词。早在1972年,美国着名学者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在为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撰写的背景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中就提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环境只会遭到破坏而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发展才能解决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从实际情况来看,任何发展经济的行为都会有废物和废能的产生,而最终不可继续循环利用的废物和废能必然会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实际上,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经济发展会不会污染环境,而在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在具体的发展阶段是否可接受,经济发展的成就能否抵消不利的环境影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可以完全不顾环境,全然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是说在发展的较低阶段,经济发展应该是主要的任务,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本身去单纯地从事环境保护,也不能把环境保护看得比经济发展还要重要。不过,当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阻碍了经济发展,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时,也必须立即加以解决,而不应拖到将来去处理。•如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超越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过高的环境目标,将不仅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反而会因此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最终削弱我们不断改善环境的经济基础,这显然是极不明智的。尽管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变得十分迫切,但环境政策的制定却必须十分理性。如果光从环境本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顾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那么环境政策的定位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在我国加速工业化和实现基本的现代化阶段,无论从发展的主要任务,还是从经济实力来看,我们现在都不应该去追求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切实际的环保目标,如果执着地这样做,则很可能欲速则不达,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对我国的环境治理而言,现阶段更现实的选择是要把环境保护目标与把经济发展目标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避免完全不顾环境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又能克服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追求过高环境目标的片面性.•发展中国家既需要面包,也需要环境,但最紧迫的需要还是面包,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同它们一样把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是“饱汉不知饿汉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的是健康的经济发展理论•这里要分清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差别。经济发展本身不是导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只有那些不恰当的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行为才能导致环境破坏.否则,如果认为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就会得出下列结论:为了保护环境就没有必要经济发展了。这显然将环保与经济发展立了起来。•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破坏性、掠夺性甚至毁灭性地搞建设,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顾及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必须顾及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但是,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国外的经验教训和国内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