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行为矫正案例VIP免费

行为矫正案例_第1页
1/7
行为矫正案例_第2页
2/7
行为矫正案例_第3页
3/7
矫正小学生私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案例介绍王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拿同学的电子手表。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被同学发现后,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了才承认是自己拿的。矫正目标结合以上对王某的分析,我们对此次矫正作出如下目标:1、联系他的家长,希望他的父母能够发现他的问题,希望他的父母能够配合此次矫正计划,并且能够改变平时对王某的教育方式,能够对他的不良行为及时并严厉地要求其更正,不能在他犯错后袒护他。2、对他进行有关的教育,告诉他拿别人东西种种不好的地方,使他明白他的行为是不可为,更不能对此抱有侥幸心理。3、希望可以改变其过于内向的性格,消除之前同学对他的误会,让他可以与同学比较正常地交往,从而让他获得更多的关心与重视,从根本上解决他的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问题功能评估描述问题行为对于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他一个星期大约有二、三次,但是并不是每次都会占为已有,很多时候他只是拿着看看,之后就放下.他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一个学期大概有三、四次.据他的老师反映,他以前这样的行为比现在还要多一点,现在要好一点。明确前提事件据了解王某的家长有沾小便宜的习气,自小给王某产生了影响,以为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私自行为矫正案例拿走的。对王某的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甚至还有袒护的现象。可能因为王某年龄还小,对随便拿别人东西而不当一回事的这种是非界限还是很模糊的,因为她自己并不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才会把老师的提醒当作耳边风。另外,王某四岁时父母离婚再重组,因父母做生意早出晚归,他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同学常看不起他,不与他交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一开始他拿同学的自动笔,橡皮等物时,没有被发现,有的即使被同学看见了,也由于他说谎称是自己买的,同学因证据不足而没有追究,使他以后拿了别人的东西时,都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不会是发现的,拿别人东西没有是什么后果的。这一点可以看出王某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受别人新奇东西的诱惑,特别是当别人不给他玩的时候,他“拿"的意识较为明显。提出明确假设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对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另一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本案例中,王某显然不清楚拿别人东西意味着什么,根据我们的观察,我们觉得王某的情况属于前一种,也就是王某有很强的占有欲望,可能是从小父母的宠爱,使他渐渐养成了很强的占有欲。另外,我们也发现王某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或是家长的原因,得到的关心很少,他便经常做些恶作剧、惹些是非,这样可以换取家长、老师过问一下、关心一下,引起同学的注意。但这一点表现得并不前面提到的表现的那样明显。收集科学数据针对本案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在检验我们的假设时,找到了各种情况对应的症状进行排除。具体如下:1、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他们只是觉得好玩。小孩因为还没有“偷”的意识而拿别人的东西,这也经常出现,经过家长或老师劝告,懂得是非观念,一般就不会发生.可是,本例中的王某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因为王某的行为得到老师的多次制止,甚至同学们已经对他产生的很强的排斥感,然而他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行为。2、报复心理。如果他在学习、人际关系上受到挫折,比如经常被批评、排斥,或者自己感觉某方面不如别人,可能就用这种方式来报复对方或他人,看到别人特别是他所恨的人着急、生气,他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虽然也知道不对,但冲动来临时控制不了自己.这种情况也很容易被排除,虽然王某成绩并不怎么优秀,但是老师表示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行为矫正案例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