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力的平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力的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力的平衡》的知识是继学生刚了解力的概念,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的延续,是牛顿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和补充;同时,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也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2.学情分析: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之前已学习了力的概念,通过本章前一节的教学,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初步学习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二力平衡条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鉴于学生对受力分析感到比较生疏,所以将难点确定为分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竖直或水平方向的受力及其大小关系。四、教法分析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米用以下几种教法:①直观演示法;②讨论法;③多媒体展示。五、学法分析新课程要求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因此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六、教学过程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为了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了以下教学内容:(一)导入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问题同牛顿第一定律联系起来,同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物理就在身边的道理。我采用复习设疑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分析平衡状态是否一定是不受力呢?并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事物: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桌面是的粉笔盒,站在地面上的学生,教师手中上下匀速移动的课本等。(二)讲授新课多媒体的作用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用多媒体投影: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概念,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物体受到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然后引导学生猜想:请学生们大胆猜测二力平衡的条件,并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二力方向相反、二力大小相等、二力在同一直线、二力在同一物体上作猜想。一、探究实验:1、教师首先演示一下课本中的实验。目的是能给学生一个示范有很多的问题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所以演示还是有必要的。2、学生探究活动:由于课本的实验只有一个小车,不能探究同时受力在不同物体上的情况,为了弥补其不足,我把课本实验器材中的小车改成了硬纸板,同时增加一把小剪刀,便于把一个物体变成两个物体。实验前,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实验器材使用的目的、观察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我用多媒体进行了展示,以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3、实验步骤: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