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法中比例原则的优势与弊端摘要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逐渐丰富,比例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阐述比例原则的基本内涵,其主要包括三个原则:一是适当性原则;二是必要性原则;三是狭义比例原则。其次分析比例原则的优势及弊端,对比例原则做一个简要的阐述。希望通过本文对比例原则优势弊端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增加对比例原则的认识。关键词:行政法;比例原则;优势;弊端目录摘要......................................................1第一章前言...............................................1第二章比例原则基本内涵...................................1(一)适当性原则..........................................1(二)必要性原则..........................................1(三)狭义比例原则........................................2第三章比例原则优势.......................................2(一)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2(二)增强保护力度........................................3第四章比例原则弊端.......................................3(一)存在结构弱点........................................3(二)具有主观色彩........................................4(三)功能上具有消极性....................................4第五章结束语.............................................4参考文献..................................................51第一章前言在近些年的法学研究中,比例原则成为了众多学者追捧的一种原则,将这一种原则也覆盖到了更多的领域,更多的行业和更多的地区,在全球掀起了比例原则的热潮。在理论层面上来说。有学者将比例原作为人权保障的一部分,更好地为宪法服务,反映宪法的内在核心理念,所以比例原则应该成为宪法设立和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比例原则设立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将国家权力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找到适用一定比例原则的使用空间。比例原则的核心在于将行政行为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比例原则适用范围非常广,它可以适用于所有的法律体系中。在行政法当中,有学者倡议将比例原则用来衡量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及动机的正当性。比例原则能够规范政府权力的常态化形式,在紧急状态下,也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到侵害。第二章比例原则基本内涵(一)适当性原则适当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措施不仅要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目的。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手段合法,更要在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合理。即行政手段不仅要符合行政目的,更重要的是做到二者在价值的天秤中保持平衡,协调运转,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不受行政机关的不法侵害或者必须以牺牲相对人的利益为前提时,要将损害降到最低限度,不得给行政相对人带来超过必要限度的负担。随着法治政府的建设,行政主体不断优化执法手段,将适当性原则落实到工作实处,缓和与行政相对人的利益矛盾,更易得到行政相对人的支持和认可。(二)必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权利的时候,如若有多种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目的,则应该选择对行政相对人伤害度最小的手段,所以必要性原则也2有着另外一种说法,叫做柔性执法。例如城管在进行执法的时候,对于占道经营的商贩,执法手段不能够过于的强硬,如果直接采用粗暴驱赶或者是没收工具的方式,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冲突,也不利于执法工作的开展。而如果这时候能够温柔耐心劝说来进行执法工作,这对于行政相对人来说更容易接受,也能够更好地起到警示作用。坚持从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出发,尽可能的保障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较大的损失,在取得执法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避免言语和肢体的冲突,以更加温和高效的方式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三)狭义比例原则狭义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要权衡其所采取的行政措施所产生的利弊影响。具体而言,行政主体为达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行政措施,会产生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