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特征分析一、引言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城乡关系一直是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基础方面之一,而城乡金融的研究又存在着同质性,因为它们经营的是相同的货币和资金,并且这些货币和资金在宏观层面上是一致的。所以,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视角下,合理的金融模式选择可以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制约着整个中国金融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与农村市场一度割裂,导致了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而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要融合、要对接、要发展,首先应该研究的就是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我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经济差异显著,分割严重。根据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城乡经济协调与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的性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是专门服务于“三农”的金融;另一方面,作为全国经济的一部分,它又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担负着连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这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金融的本质属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事实上,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农村金融市场分割程度高和农村金融“边缘化”。二、我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特征分析(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是其一大特色,农村的民间金融至今仍然盛行。而正是因为农村民间金融的盛行,使得城乡之间形成了一种城市以现代商业金融为主、农村以民间金融为主,或者说是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为特点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盛行,关键在于农业的基本性质,因为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经济,为了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政府会以政策金融的形式第1页共4页介入,这样,政策金融和初始存在的民间金融就形成了最初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此外,小农经济的专业化程度低,且收益水平相对于工业来说也处于极低的水平,在这种条件下,大型的商业银行就不具备生存的条件与空间,相反,小规模的金融机构则存在着一定的活动空间,因为它与大型的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简便的手续、信息和农村中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的非农业经济和经济型农业的金融需求。在这个土壤中,民间的互助性金融就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不排除其中一些具有高利贷性质的金融机构。但是仅凭借民间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还不够,而且发展水平也会相对较低,所以,为了保障农业与农村的快速发展,政府还会以政策性金融的形式介入,农村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就逐渐并存与发展起来。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作为城乡金融二元结构的重要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最初的存在形式是政策金融和以高利贷为主的民间金融与并存,后来发展为正式的商业金融、政策金融与民间的商业性和互助性的金融并存,将来,随着合作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二元格局必将被一元格局所替代,所谓的一元格局是指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金融为后盾、商业金融为补充的城乡金融体系。但即使在一元格局的阶段,城乡金融间仍将存在着差异:城市以商业金融为体,农村以合作金融为主体。(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分割程度高。相对于城市金融市场来说,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市场分割的高程度。这种分割不仅是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着市场分割,正规金融之间、民间金融本身也存在着高度的分割性,主要表现有市场不完善、主体残缺不全和缺乏竞争机制等。农村金融市场的这一特性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高度分割性。而造成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高度分割性原因一部分在于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水平较低,导致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内在的依赖度太低,而使其呈现出较高的无规则状态。但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高度分割性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空间分布的分散性。经济空间分布的分散性必然导致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