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情感世界》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通过情感积累逐步涵养情怀、陶冶情操的意识。能力目标:提高对自身情感状态的觉察能力,增强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知识目标:知道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对情感的基本认知。了解情感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二、教材分析内容分析“我们的情感世界”是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第一框。本框题分为两目:“丰富的情感”“情感的作用”。第一目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通过分享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体会情感的丰富性;第二层介绍情绪与情感的关系;第三层对情感进行分类,感受情感的复杂性。第二目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通过探究知道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对人有驱动作用;第二层是更客观全面了解情感,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情感带给自己的成长。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感受情感的丰富性以及情感在生命成长中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情感的作用。三、学情分析从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初中学生的情感与思维从儿童期的自我中心解放出来,有自我确认的强烈需求。学业中的胜任感、交友中的有力感和师生间的信任感,是学生安宁、自足、愉悦情感的主要来源;重视集体、社会、他人的评价,珍视友谊。能否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对初中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学生的自我确认,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只有在自我确认和顺遂的情感状态中才能得以升华。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出示学生与父母生活的情境,请学生分享当时的内心状态。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引入“情感”这个主题。环节一:“妈妈的手”提问:你观察过妈妈的手吗?回忆你和她拉手时的场景,谈谈你的感受。小结:你和妈妈之间的朝夕相处,使得你想到这些情景时心里涌出来真挚情感。提问:看到这些手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小结:大家说出的情感非常的丰富,它们不是情绪,而是我们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比较稳定的倾向,产生的某种情感。提问:情感与情绪有哪些区别?小结: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会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而情感是不断强化、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比如你对母亲的情感,一旦形成了,很难改变。环节二:情感“面面观”提问:情感同情绪一样是复杂,我们可以将情感分为几类?小结:从“马斯洛需求层次图”可以看出,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因此安全感是基础性情感,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提问:这张“母亲撑伞图”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小结:从这张图中,你会产生对这个母亲崇高的敬意,那是因为你的内心有道德感。道德感就像一把尺子,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道德感是高级情感。情感除了有基础与高级之分,还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比如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正面情感,恐惧感是负面情感,等等。还有混合情感等。环节三:头脑风暴——“曲别针的一万种用法”小组合作:曲别针多种用法提问:从这个活动中,你有哪些快乐的体验?小结: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高级情感的体现,它与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知。环节四:阅读《写给母亲》阅读贾平凹《写给母亲》一文节选。提问:阅读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观看视频:电视节目《朗读者》中斯琴高娃读《写给母亲》提问:斯琴高娃并不是作者,为什么她会产生这么深的情感,仿佛是在说自己的母亲?小结: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这正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环节五:斯琴高娃采访视频提问:对母亲的情感,贾平凹通过写文章来表达,斯琴高娃靠动人的朗读来表达,你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对父母及家人的情感呢?总结:我们可以从当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只要我们心里怀着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种情感就会反映在我们对待父母的点滴行动中。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行动。这是情感带给我们的神奇力量。(作用三)课后作业:拓展空间:要关爱父母,从关心父母的内心世界做起,尝试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