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目的: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教学时数:1课时基础知识:生字:鹤黄鹤仙鹤丹顶鹤陵广陵陵墓陵替丘陵陵谷陵园辞字义:告别。辞别拜辞告辞说辞文辞唯字义:同惟,单单,只。唯物论唯心论唯唯诺诺唯美主义区别字:词——辞唯——维——惟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教学设计(A案)一、揭题、解题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5.“之”的意思。1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四、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六、布置作业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教学设计(B案)一、引题解题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2题的意思说一下?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二、读准字音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三、学法指导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板书3.借助注释)“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