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宝坻区大白庄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2、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3、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一句话说得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方面是说柳永的词作流传之广,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井”对当时人的重要性。古代没有自来水,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是井水,因此有井台处便是人们的聚居之处,古代的井邑就是我们今天的村落。“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井总是默默地承受人们汲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一下井的诉说。二、作者简介:杜运燮(见课本),“九叶诗派”简介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而把他们称为“中国新诗派”。他们的理论观念“新诗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新诗戏剧化”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这些观念指引下,九叶诗人写出了不少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刻画战争灾难后的社会现象、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个人心灵震颤和情感的诗篇。代表性作品有《风景》(辛笛)、《逻辑病者的春天》(陈敬容)、《滇缅公路》(杜运燮)、《复活的土地》(杭约赫)、《金黄的稻束》(郑敏)、《时间与旗》(唐祈)、《骚动的城》(唐湜)、《沉钟》(袁可嘉)、《赞美》(穆旦)等。三、整体感知(一)朗读诗歌1、个人自由朗读体会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2、学生朗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同学提出诵读建议。(提示:语调应适当平静,节奏应适当舒缓。)3、学生齐读诗歌(二)结合“导读”提示,师生交流讨论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除去抒情主人公还塑造了哪些形象?(三)给诗歌划分层次(第一段)“井”周边的环境。1、首句“我是静默”有什么作用?“井”对自己的世界是怎样描绘的,写出了“井”的怎样的心理状态?(第二至六段)井和汲水者的对话。1、“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写出了什么?2、体会“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中“只”“只能”的妙处?3、“井”的自信来源自哪?(第七段)深入刻画“井”的精神品质。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的姿态跃然纸上。四、问题探究1.引导学生讨论“井”“你们”“黑暗的地层”“垃圾”的象征意义?联系背景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尾声阶段,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秋后之蝗,失败已成必然。学生再次讨论上述“意象”的象征意义。井——你们——黑暗的地层——垃圾——2.讨论,这首诗在当时所能起的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3、诗歌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2、讨论交流;3、师生共同赏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了解杜运燮以及“九叶诗派”,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井”的内在精神品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质疑讨论释疑教学过程及步骤:一、激趣导入:有一句话说得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方面是说柳永的词作流传之广,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井”对当时人们的重要性。古代没有自来水,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是井水,因此有井台处便是人们的聚居之处,古代的井邑就是我们今天的村落。“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井总是默默地承受人们的汲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一下井的诉说。二、简介作家作品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20世纪30年代回国。“九叶诗派”成员之一(还有穆旦、陈敬容、郑敏、辛迪等)。有诗集《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诗文合集《海城路上的求索》等。九叶诗派:中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