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大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刘晓辉(13752889094)重庆一中邮编400030摘要:调查显示,作为检测青少年学生体质状况的主要指标连续多年都呈下滑趋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也是众说纷纭,笔者从一线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对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遇到的困惑、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和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探讨。关键词:学生体质课程标准健康体育活动坚定信念,大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05年重庆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的通报中指出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力量素质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城乡男女学生肺活量均值为1776.81~2418.67ml,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6.58~135.58ml;肺活量/体重指数为47.12~55.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8~4.32,学生营养不良率增高、肥胖学生增多:城乡男生营养不良率分别为5.81%和7.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3.76个百分点;城男、城女和乡女肥胖率分别为11.44%、7.6%和3.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3、3.53和0.95个百分点。重庆市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从历史的纵向比较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同其他省市的横向比较也处于低下水平。如何快速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是摆在我市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采取必要措施以全第1页共7页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一.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体育教育中竞技体育理论的提出,与我国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在政治上我们需要打破西方的封锁,实行“举国体育”,走“体育外交”之路;经济上学校场地、器材十分简陋,只能统一化管理,所以说竞技体育理论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改革开放二十年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新的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并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人认为身体素质与健康无关,跑得快、跳得远、力量大、耐力好的人,不一定比跑得慢、跳得近、力量小、耐力差的人身体健康。而实践证明,在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水灾、海啸、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跨越障碍、赶时间、与坏人搏斗等实际生活需要)中,身体素质好的人应变能力要强于身体素质差的人,赢得生命或取得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在这些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不管少数人还是多数人,不管有无个体差异,身体素质差的人就有可能失去生命或惨遭失败,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健康水平好的人身体素质肯定好于健康水平差的人。“健康第一”的思想是以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依据,是符合当代学校体育发展要求的。那么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健康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观”的基础,是保证,是根本。体育最本质的功能就是增强体质,离开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某些人认为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不重视学生身体练习,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说法是错误的,是背离课程标准的。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并不始于2001年实行课改,而是从1985年就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它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课改之路必须坚持,且任重而道远!二.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我最近抽取高一年级两个班50名男同学(体育特长生除外)做了简单的上肢力量测试:引体向上9个以上6——8个3——5个1——2个0个人数(50)0915197双杠臂屈伸7个以上4——6个2——3个1个0个人数(50)06101222测试结果与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相符。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得如此之快,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是运动不足造成的。学校是进行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第2页共7页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学校体育教育是难辞其责。笔者认为学生运动不足主要是因为:(1)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相对紧缺①学校态度降低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机制导致学生涌向名牌大学,而高考的录取标准使社会更侧重关注学校的升学率,中小学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