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和其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能够说出本文对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重难点:1、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十七八岁是个什么概念?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充满了独立的意识和反叛的渴望,在这样的年龄,人变得非常自尊和敏感,对父母的教育有时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好幻想,喜欢冲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如何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沟通,怎样让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心智?台湾作家杨子以自身的感受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提供了一种操作交流的平台。二、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杨子,生于1923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等职。三、课前预习1、字形字音迷惘(wăng)炫(xuàn)耀晨曦(xī)乍(zhà)回身缠(chán)绕沉湎(miăn)眷(juàn)恋懊(ào)悔宠(chŏng)爱溺(nì)爱毋宁(wú)(nìng)挚(zhì)友抹煞(shā)怪癖(pĭ)摭(zhí)拾撇(piē)下枝桠(yā)引吭(háng)2、词语解释似水流年:像水一样流逝的岁月。沉湎:沉溺。毋宁:副词,表示“不如”。也作“无宁”。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不感到不知怎么办。四、速读课文,结合小标题的有关提示,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面对孩子心情矛盾第二部分:父子冲突理解交流第三部分:读书苦乐友好建议。第四部分:规劝孩子珍惜青春(这四点板书)五、针对各个版块,小组讨论交流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明确:(1)焦急忧虑(2)激动喜悦(3)辛劳爱2、第一部分中,作者心情矛盾体现在哪里?欣慰什么,迷惘什么?明确:欣慰与迷惘。欣慰”是因为“有了一个可以像朋友般谈谈的孩子”,甚至可能成为自己的挚友、知己。“似水流年的迷惘”是因为时光流逝,十八年里因孩子引起的“焦急忧虑”或“激动喜悦”都已转眼逝去,留给自己的也许只有“无法再把握孩子童年的惆怅”。(见第三段)3、第二部分中,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明确:(1)流行观念的影响;(2)父母的愚昧与落伍;(3)子女的盲目与急躁;(4)缺乏沟通、理解、平等。(根本原因)4、第三部分中,面对儿子读书之苦,父亲态度如何?明确:我希望儿子做一率性的读书人,但现在只能“同情”却不能不“鼓励”,甚至“鞭策”,希望考取大学。5、第四部分中,父亲对儿子的希望是什么?明确:(1)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2)惜时如金。六、品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十八岁”为题?为什么要写到“其他”?明确:本文是杨子在儿子18岁生日时写的,文章四个部分,并不是正面直接描写18岁,而是写由18岁引起的有关两代人矛盾、读书、青春等内容。可见,18岁只是一个契机。其实可以联想的东西还有很多,而作者独取四部分,与儿子平等对话,可谓取舍有道。七、总结1、平等,对话,理解。这是打通两代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父母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成长的关爱完全可以不用我们一般人惯用的强制约束手段,而是向孩子表达出自己的那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什么是爱呢?杨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而孩子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同样,也需要理解与尊重,也需要对话与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学会对父母感恩。2、文章的形式和语言有什么特点?(1)小标题的运用。十八岁的青春有许多内容可写,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很重要。作者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化为了四个小标题,分别是成长的喜悦、两代人的冲突、读书的苦乐和珍惜青春时光。尽管并非是青春的所有内容,但小标题的运用的确给人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2)谈话式的行文方式。本文的行文方式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