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有创造性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种活动。语文教学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效果,不能只靠死板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只靠名家的教学经验。靠的是教学的艺术性,而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造性。唯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挖掘语文教学新课程的潜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何才能实现语文的创造性教学呢?我想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一是“新”。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点,因而老师每天都应以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我们知道,任何艺术都是依赖于创造主体的生命激情、人格魅力并使用技巧来表现的。语文教学也具有艺术性,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追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科学化以外还要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要用动态的语言激活课程中的静态资源让活化了的作者的生命气息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飞杨着作者灵性的一篇篇佳作在教师艺术地引导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觉到作者脉搏的跳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真正的起到训练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的效果。这也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新”呢?由于教学艺术性体现在驾驭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中,要将教师、教材、学生的智慧和创造意识生动地组织在一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独出心裁的教学方案,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所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妨也向魏书生老师学学:让学生猜猜这堂课要学哪些内容,设计一些新奇的导语、变换多种形式的板书设计,也可以老师在课前背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或读一段妙语连珠的精美散文,课堂结束时留一句名言警句,课堂上用手势或眼睛传递某个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手指或文具在空中写字等等。这些做法虽是举手之劳,学生却感到耳目一新、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这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实际上都是教师用心去设计的。二是“活”。成功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正如吕叔湘所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活”,一指教法灵活。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法,并努力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方法。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教记叙文,通常用“寻找线索法”,散文采用“品味感悟法”,说明文采用“中心句串联法”,议论文采用“以读代讲法”,古代诗歌采用“比较记忆法”,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上,不仅使学生觉得有规律可循,而且会使他们觉得兴趣盎然。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会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感情色彩,会运用灵活的语言,通过对语言的意美、形美、音美的追求来准确而有感情地表达有分寸的意思以达到让学生能兴趣盎然地学习的目的;也会运用富有情感性的口语,让“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诗情画意,或幽默风趣,因为它不仅是我们教师的思想观点、知识储备、教学技巧、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形象直观的感受。使学生这个“主体”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动机,充满精神的愉悦,这就是素质教育中的愉快教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没有强制,没有逼迫,而将自己民主地糅合在学生中,留作业、改作业、出试卷、评试卷、批改作文等都有学生的参与,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的意向,就会使语文课在生动活泼中顺利进行。这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作用。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