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学案例1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2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正确判断有用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3、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3.1.2学时重点知道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1.3学时难点正确判断有用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3.1.4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机械效率教学过程一、引入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师:机械效率中,机械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效率我们生活中会听到学习效率、工作效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利用简单机械做功时的效率问题。现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想想看,有哪些方法,可以把砂子运上去?请学生展讲。在投影仪上映出如图:生:可以把砂子装在桶里或装在袋子里,人提上去。可以用起重机吊上去。还可以用动滑轮或滑轮组等简单机械将砂子运上去。生:提砂子上楼时也要把桶、动滑轮提上去,还要对桶和动滑轮做功;另外绳和滑轮之间还有摩擦,也需要做功。生:我们的目的是把砂子运上楼,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运到6m高的楼上,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这是有用的功。用滑轮组将砂子运上去,在完成运砂子的同时,还不得不对桶和动滑轮也做了功,此外还要克服各种摩擦做功,这部分对砂子提上楼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额外功。板书:(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有用功:在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在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二、引入机械效率(一)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公式:η=W有/W总(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学生分组实验(共9个小组,分2个内容,6个小组做1个内容,3个组做另1个内容,2个实验并进)测定:把重G=1.5N的木块,提高到h=0.2m的高度时,①通过一定一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②通过两定两动滑轮组所做的有用功、总功。每个实验的记录结果选1~2组,在黑板上写出进行分析。2.讨论与分析①有没有一种简单机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额外功?(没有)②使用不同的简单机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时,所做的总功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不同)(这说明额外功不同)③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越少越好)师:一定的总功中,额外功少意味着什么?生:有用功多。师:在使用机械时我们最关心的是所做的这些总功中,有用功究竟占了多少。为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做机械效率。三、小结知道机械效率是机械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意在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通过“学到了什么”这一栏目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包括对三种功的认识,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及提高途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斜面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杠杆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