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几点想法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近十年的学校管理,对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较为了解,对表现出来的教育管理模式上的弊端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深感无奈!下面我谈几点体会:1、教育也要人材,提高教师行列准入门槛,吸引优秀人材从事教育。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成为教书匠,而应成为教育家!然而,近年来为补充教师数量上的不足,大量招考教师(特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招考来的教师综合素质较低(招考分数很低或报考人数少于招收数),对教师职业特殊性、重要性和使命感认识不到位,甚至对这一职业有无都根本不在乎(因为来得太容易),即使有部分教师认识上到位了,由于自身素质也决定了他很难胜任“教师”这一特殊身分。更有一部分人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临时”职业,先上岗后再考公务员或其它岗位,要想让这部分人去钻研教育教学业务,增强工作责任心,实在太难!基于以上现状,我认为必须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借鉴国外(日本、德国等)经验,大幅提高教师待遇(与热门行业持平或稍高),吸引热爱教育事业、有理想抱负、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大学生报考教师职业,教育也要靠人材!对综合素质太低、不喜欢教师职业的这部分人通过考核、考试等方式清出教师队伍!这部分人不论你选样培训,收效都不会很大。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施肥不如换种!”2、学校管理实行真正完全的校长责任制。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人选要通过考试、考核、演说、竞选上岗,校长一但确定,就要给学校完全的管理权限(和私立学校校长等同的管理权限),纵观世界大学、中学教育,为什么“名校”绝大部分都是私立学校,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完全自主的管理权限,同时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不论管理者、教师还是职工,都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像弹簧一样,有压力才有动力,他们一定会制订一套推进学校、教师、职工全面快速发展管理模式和制度出来。当然,学校费用、工资是由国家划拨,主管部门可对办公费用、设备购置设置一定比例,其它费用只要不是均分了,只要是有利于学校发展的预算,不要过多干涉,让学校有自主权。同时,学校还必须有绝对的“人权”,要多少老师,要谁,给什么待遇,由学校决定。主管部门只负责管理评估什么规模的学校给多少人头工资,负责教育教学方向和质量的监督评估。3、为了教育公平,杜绝尖子校、尖子班的产生多占教育资源(由政府或主管部门为某校招考教师),学校招生实行片区制。学校在质量竞争中可实行优胜劣汰,由于质量原因学校办垮了,教师、领导可到其它学校去招考、应聘,不能上岗的交主管部门或政府(发生活费、自我进修后继续应聘等),但主管部门不能在资源配置上人为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导致不平等竞争,影响学校在竞争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学生和学校之间是一种双向选择,这一片区学生因特殊原因或质量择校,学校应无条件转学,如因此造成学籍混乱,可追究校长责任(因为是自身原因造成的生源流失)。县城和乡镇的中小学,由于历史原因,客观上存在着师资、教学资源配置等不平等现象,主管部门要制定一套针对县城和乡镇中小学竞争的特殊方案(包括教师逆向流动)。4、在对学校的考核评估中,增加对学生文明、礼仪、感恩、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分值比重,传承中华文明。具统计,近几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直线上升,打架斗殴、损毁公物、举止粗鲁、道德缺失几乎成了现代学生的代名词,只知索取,不会感恩大有人在,在班上问及谁知道父母亲生日,竟无一人举手!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长此以往,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将不复存在!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长期以来,学校为了教学质量,普遍存在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从小学开始就没有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培养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而文明、礼仪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愈是低年级愈重要,幼儿园、小学最重要,就像树木一样,树苗时候就长歪了,长大之后再来矫正就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