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中的元宇宙资本追逐新而又玄的概念时永不眠。2021年上半年,在NFT、量子计算、太空旅行等占据舆论风口时,元宇宙(Metaverse)也结束了潜伏,引燃属于它的第一批爆点。1月,3D人物和场景聊天软件IMVU获得由网易领投的3500万美元融资,3月,“元宇宙第一股”Roblox(RBLX.N)登陆纽交所,上市当天股价从45美元涨到了70美元,目前市值近每股450亿美元。4月,美国游戏开发商EpicGames宣布完成1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公司估值达287亿美元。最终扎克伯格点燃了引线。在Facebook发布二季度财报后,这位公司创始人兼CEO在分析师电话会上说:“我想现在就讨论元宇宙这个话题,以便让你们看到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未来,以及我们公司的一些重大举措将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一目标。”他表示,希望用未来五年时间将Facebook打造为一家元宇宙公司。牌面掀开,爆点燃到国内。8月,字节跳动以数十亿元人民币收购虚拟现实(VR)创业公司小鸟看看(Pico),并在海外上线了AI捏脸应用程序Pixsoul。9月初,中青宝(__.SZ)、汤姆猫(__.SZ)、完美世界(002624.SZ)、三七互娱(002555.SZ)、长信科技(__.SZ)等概念股迎来了暴涨。但热潮之下,尚有两股寒流。一是监管层对A股市场蹭热点、炒概念的行为火速降温。汤姆猫曾于2021年9月8日在互动易平台回复投资者表示,公司计划进军元宇宙领域,并称“已经成立了元宇宙方向的专项工作组,协调境内外的研发团队,对特定品类的产品进行概念开发与立项工作”,却在当晚收到深交所问询函,被要求说明公司现有主营业务、主要产品与元宇宙概念的关联性,关于元宇宙概念产品的相关表述是否严谨、合理。二是一部分公司和投资者的冷静态度。中青宝发布公告称,元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和模式,公司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触及的概念也相对较浅,对应产品还在持续研发中,并表示“目前新游戏上线时间和地区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亦存在不确定性”。经历了9月初的上涨后,相关概念股正在逐渐回调。可见,在元宇宙看来深邃广袤、又似模糊空洞的概念笼罩下,市场逐步开始理性考量该领域的实际投资机会。资源占优的大型科技公司正在推动元宇宙概念化身为实际产品。《巴伦周刊》认为,虽然目前对元宇宙概念的定义在投资价值上尚未形成确定的边界,但关乎元宇宙应具备的一些特征是存在共识的,且其远不限于目前被催化的网络游戏和虚拟现实,投资者有可能在这些“共识”中挖掘到元宇宙真正的价值。为什么巨头都爱元宇宙《巴伦周刊》援引Sentieo的数据指出,与2020年相比,各美股上市公司在2021年的财务文件和其他公司文件中提到“元宇宙”的次数增加了5倍。元宇宙迄今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平行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映射现实世界的、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根据维基百科的释义,元宇宙描述了未来互联网的迭代,由连接到一个可感知的虚拟宇宙的持久、共享的3D虚拟空间组成;广义上的元宇宙不仅指虚拟世界,还指包括增强现实(AR)在内的整个互联网。AR、VR、MR等技術还有许多难点有待攻克。图/IC“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则更为笼统地用八大要素解释了元宇宙: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不难发现,从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的科幻小说《雪崩》(SnowCrash),到《头号玩家》中的“绿洲”(OASIS),再到马化腾2019年提出的“全真互联网”,元宇宙的概念始终围绕着互联网,大型科技公司是感知元宇宙概念的第一梯队。扎克伯格直言不讳称“Facebook的未来在元宇宙中”。对于Facebook及其他热衷者而言,元宇宙是的下一个愿景——在这个虚拟环境中,用户不是连接到互联网之上,而是置身于互联网之中,可以工作、社交、游戏、消费,并且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这既事关他们改变世界的梦想,也关乎面临老化隐忧的巨头企业如何再成长。所以,即便元宇宙还处于早期阶段,一些公司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登上这艘互联网的诺亚方舟。《巴伦周刊》曾在8月的报道中梳理了准备参与到元宇宙想象中的科技巨头们:•Alphabet(GOOGL.N):《巴伦周刊》认为,这家公司在元宇宙中处于最佳的获胜位置,因为安卓系统(Android)对未来硬件来说非常重要。从最近收购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