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卡里的腐败文/董振华许春华近年来,一种隐秘的腐败悄然蔓延,那就是一些官员拥有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和其他各种各样的预付卡(消费卡),这些会所和俱乐部档次和门槛都非常高,属于高消费场所。可以这么说,会员卡的出现,助推了奢侈享受之风,更严重的是,会员卡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权钱交易、贪污资金、侵吞公款等腐败行为。对会员卡中隐藏着的腐败问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严厉整治。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会员卡腐败始终禁而未绝。这从某个角度也说明,这一腐败现象具有相当的顽固性。会员卡腐败屡禁不止的原因何在呢。一是随着反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有些商家(企业)和官员企图通过送收会员卡“拉起遮丑布”,规避打击国家反腐败的力度这些年来不断加大,查处腐败一直是“紧锣密鼓”,尤其是中央又出台了加强作风建设的“八项规定”,在此背景下,一些官员直接收受钱财或接受银行转账等“传统”的受贿行为有所收敛,他们觉得明目张胆地收受钱财已非常不安全。为规避风险,会员卡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会员卡作为一种凭证,它“固定”有一定金额,或“标识”着一定的消费次数,持卡人可凭此消费、免于付费或享受折扣。虽然说穿了它代表的就是钞票——且往往金额巨大,然而,由于并不是现金,在某些官员眼里,只是“卡”而不是“钱”,从而给了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安慰”或“自我安慰”,认为自己收受会员卡并非受贿,而且,使用那些会员卡,更多的是参加活动或参与消费,没有去提现,就更“心安理得”,也更觉有“安全感”。二是会员卡和消费场所的隐蔽性、私密性,使某些官员倍增“安全感”,同时,那些高端消费场所刻意“追求”的隐蔽性、私密性,也增加了会员卡治理的难度相当多的会所、俱乐部对那些记名的会员卡,往往都极力第1页共4页或者说刻意隐匿卡主的身份和其他信息,销售人员常常非常强调“绝对不会对外泄露身份”。更值得警惕的是,如今,会员卡已越来越趋向不记名,或者可以要求不记名。比如美容卡、健身卡,往往都不记名,且可多人共用,发票名目也可以随意开具。会所和俱乐部等场所,为了打消客人的顾虑,让持有的官员放心大胆地使用,眼下都在竭力宣传会员卡的隐蔽性和私密性,强调“都是不记名的,送人什么的没问题”,或者“可以是不记名的,也可以记在别人名下”。会员卡之难查,还在于会所、俱乐部等场所的“经营策略”,它们除了对会员的身份守口如瓶,还“着力于”会所、俱乐部本身的隐蔽性和私密性,有的门口不挂牌或者“戒备森严”,有的不是圈内人不接待,有的不同时接待两拨儿客人。这些场所的服务人员往往都经过专门培训,要求做到不听客人谈话,不记客人名字,不向客人提任何问题,绝不向外透露客人的任何信息。还有不少私人会所,不进行工商登记,不用身份实名认证办理会员卡,故意对会员卡的办理以及消费记录不存档,或是故意出现“财务管理混乱”,不按照实际消费开具正规发票,甚至销毁票据。凡此种种,都是为让客人彻底放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地方的官员大吃大喝“转移阵地”,从宾馆躲进会所的一大原因。总之,正是这种隐蔽性和私密性,让某些官员“放下了包袱”,也使其乐意在这些地方享受所谓的“高尚生活”,从而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此类场所泛滥。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监管乏力,同时,对“卡”的行贿,侦破还存在困难应该说,对送收会员卡和各种各样的预付卡(消费卡),纪检监察机关早已出台了禁止性规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出台过加强监督管理的意见。然而,一则从法律法规的层级上说,规定也好,意见也好,都还不是很高;二则在具体操作层面仍有很大的缺陷,多数缺乏具体的监督措施,也缺乏对违规行为具体的处罚措施。更何第2页共4页况,至今,我国还没有针对规范会员卡发行与交易行为的专门法律法规。因而,会员卡长期处于灰色地带。这也导致许多发卡的会所、俱乐部肆意规避政策。会员卡办理不记名、消费记录不存档等花招,就既是为了私密性,更是为了规避监管。实际上,这些勾当,不仅很可能带来偷税漏税、安全卫生监管等问题,更可能使行贿受贿和套现等腐败行为有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