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动情感的琴弦,打开心灵的窗户武汉市江汉区黄陂街小学童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作品,而是进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突出个体的经验和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真切的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验,要把学生带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获取真实的体验,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产生真实的体验,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完善体验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在我校“打造慧心课堂,探寻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磨课活动中,一老师执教《秦兵马俑》一课,课后我们共同探讨,根据区教研室《语文学科第二学段本色课堂评价标准》,从教材解读开始进行了二次备课,尽可能地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生发情感的磁场;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真切感受,把学生“带到”西安兵马俑坑的现实场地中,“带到”秦代征战军阵的历史场面中,“带到”古代雕塑艺人的劳动场景中……重新解读教材,把握情感定位《评价标准》中提到,“从编者、教者、学生三个角度准确解读教材,并针对学生实际恰当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单元定位、课型特点和前后的知识衔接。”1、从编者的角度解读教材: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有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有人类智慧的结晶。《秦兵马俑》是鄂教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说明文,也是可以说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文章结构清楚,条理分明,以总分总的思路,生动、详尽地介绍了秦兵马俑:先从兵马俑的影响和出土地点写起,然后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接下来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分类介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兵马俑,准确、细腻、传神地表现了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最后盛赞秦兵马俑的价值和意义。文中不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事物的方法,而且有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使人阅读时如临其境,更能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选编本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2、从教师的角度解读教材。(1)品味文本蕴涵的思想情感性。“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鲜明特点,“神”是指散文浸透着作者的个性与情感,这是散文的艺术本质,真所谓说散文是“情”的艺术。《秦兵马俑》一文,作者抓住了“兵马俑”这一实实在在的“物”,生动描绘了它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一是语言文字处处体现出作者对兵马俑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文字也时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可以说,作者笔下的每一种俑赋予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每一种俑都赋予了人的情感,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二是文章首尾呼应,通过“举世无双”“享誉世界”“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语句,集中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2)品味文本写作手法的艺术性。“形散”是散文的写作特点,但有些散文也具有“形聚”的特点。由于是选入小学课本的,《秦兵马俑》就是“形聚”的,这是文本的结构艺术特点,全文首尾呼应,通过第3自然段的过渡,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作者在选材上也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性,选取的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等6种俑是作者精心选择并作顺序的安排。在写法上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描绘与说明方式的结合、描写与想象的结合,叙述与描写的结合等上面。(3)品味文本语言文字的生动性。散文表达思想感情靠的是语言本身的光泽,即语言的艺术。散文有散文的笔调和语言,这既是散文重要的标志,也是散文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散文的句式是灵活的,参差变化的,显得灵动而富有活力。《秦兵马俑》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其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语言的准确性。第2自然段运用数字就是准确性的最好体现,对每种俑的描绘抓住了俑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特点,用词准确,各现特点。如对俑的外貌就个不相同,“将军俑”是身材魁梧,“武士俑”是体格健壮、体态匀称,“骑兵俑”是身着短甲、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