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唯一的听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一组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美好心灵和人们之间真情的美好为主题。它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4、学习神情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第一课时(预习课)一、导入新课,质疑激情有这样以为音乐家,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爱,对拉小提琴有着无法割舍的爱,在各种文艺晚会上,都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拉小提琴,赢得阵阵掌声。可是有谁知道这位音乐领域的骄子,小时候曾是一个音乐白痴。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是谁给了他动力和帮助呢?今天我们就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那美丽的早晨,走进他那唯一的神秘观众。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1、学生读题。2、理解“唯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这位唯一的听众是怎样的一个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1、学生自由读。2、出示生词,读词语,扫除字音的障碍,正音:冲(chòngchōng)3、指名回答:唯一的听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2、交流回答:心理上:沮丧(开头)信心百倍(结尾)。行为上:不敢在家练(开头)面对成百上千观众(结尾)。过渡:这位唯一的听众太伟大了,太令人仰慕了,居然能让一位音乐白痴成为音乐家,现在我们怀着敬仰之心再次走进文本了解这位神秘的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展示课)展示部分一、以点带面,品味全文1、默读全文,课文几次写了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找出来抓住她的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来体会体会。2、交流出示句子:“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4、质疑:这位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的?她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还说自己是个聋子?5、相机点拨从“溜”字看出了什么?(说明作者我没有自信)从“每天”想到了什么?(说明老人希望作者我能坚持练小提琴,激励我不要放弃。)体会出:当我面对拉小提琴感到沮丧、灰心、准备放弃时,老人用充满理解、包容、鼓励我坚持不懈地继续拉,在老人的爱护下,我打消了顾虑,有了坚持拉小提琴的勇气。6、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老人的亲切、热情和对年轻人的爱护)过渡:老人用热情、亲切、诗一般的有声话语激励我时,她那无声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7、学生交流出示句子发挥想象: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过渡:此时,作者在老人耐心倾听、热情鼓励下,他的心理上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行动上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8、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羞愧兴奋每天……拉老人看到作者我能坚持拉琴了,又怎样说的呢?9、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体会老人的真诚无私、帮助我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拉琴。10、有感情的朗读句子。11、此时作者的心理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相机板书“快乐、自信”。(“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指的是快乐,自信、被人夸奖后的窃喜……)过渡:老人友善的话语激励着我不断努力,此时老人的神情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12、学生交流,出示句子想象:“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