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教学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点: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陋室铭》一文中,这“陋室”是什么意思?简陋的屋子,“铭”呢?原指金属器物上所刻的文字,用以歌颂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用韵的文体。比如说:座右铭(“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能告诉大家,你的座右铭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唐代的一位诗人——刘禹锡,他在《陋室铭》中又要向我们表露怎样的心迹?谁来介绍一下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早年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贬谪之路,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在艰苦的环境里作了几十年地方官,晚年任太子宾客。那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写上这一篇《陋室铭》的呢?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二、朗读,理解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需要掌握的字词。山不在高:在:在乎有仙则名:名:著名有龙则灵:灵:灵气,神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德: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谈笑有鸿儒:儒:大儒:有学问的人往来无白丁: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调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劳:使……劳累行:形体,身体孔子云:云:说何陋之有:何:什么三、分析文章。1、作者在陋室里过得怎么样?(从生活环境,往来人员,日常生活方面来分析。)讨论后教师总结:生活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清幽雅静往来人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多才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劳形。高雅脱俗2、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找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借陋室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3、品德高尚,这屋子就不简陋了吗?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陋:房子的简陋。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意思是说如果住在简陋屋子里的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他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的品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喜欢做的事,做了很多都不觉得累,不喜欢做的事,一听说,心里就烦。看来,在很多情况下,心情决定你完成任务的情况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心态决定状态。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摆正心态这样才可能事半功倍。4、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