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高”,望尽天涯路读《精读宋词》部分有感在这江南三月,莺飞草长的日子里,人的心也格外的缠绵悱恻起来。夜深人静,吟一吟宋词,让心灵归依“诗意的栖居”,是件惬意的事。其实不是很喜欢手中的这本《精读宋词》的编排,过于简单、随意;插图也不是很如我意,黑白色的,少了华丽;厚厚的304页,看惯了跟孩子们看的薄本,让我有点惶恐,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它。但,还是挑了这本书看,想把它看下去,尽管看得有点辛苦,还是喜欢读宋词的感觉,想象“云一剐,玉一梭,淡淡裳儿薄薄罗”的美人如玉,想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离愁……这本书,到现在仍未读完,写读后感,难。唯觉得“宋词”是这般的好。宋词,是一种可以歌唱的诗。可以唱歌。怎么唱的。每首词都能用歌声来表达,想来是这般美好。脑子里对这“可以唱歌的诗”有了千百种想法。有想法,却未有多少个人见解,所以也就没有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境界了:大凡做学问者,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阶段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阶段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阶段也。大师毕竟是大师,将这三处宋词信手拈来,便成了这三种境界。而我,现在就连第一种境界也尚未达到,怕是望不见那天涯路了,还需“爬高”。“爬”得辛苦,但是却兴趣盎然。读这本书,我从不按顺序读的,因为这样太受拘束了。一直觉得宋词有行云流水之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云破月来花弄影”,“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名家名句,我会先翻,翻到哪是哪。再来品字,看典故。典故,我是最喜欢去查找的,看看第1页共2页里面的小故事、小插曲,便觉得原来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也有常人的柴米油盐醋酱茶。看着这些平淡的文字,就会有画面。毕竟人大了,也展不开想象的翅膀了,这些画面难免显得朦胧,显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书中不期然的会出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的见解,想来还是该去看看这本书,看看大师的见解,聆听睿智的语言。看这本书,多少是有收获的,不管是语言上彰显出的古人的凝炼、睿智和透彻,还是精神上的“寻寻觅觅”的悲伤、广大和悠远、肃穆和美丽,都让我们对之产生崇拜。现代人很难找回古迹斑驳的心情,失去“花明月黯笼轻雾”,失去“千里莺啼绿映红”,谁还能体会唐风宋韵中的一滴滴怀旧、一寸寸断肠、一声声壮阔呢。夜读宋词,淡淡地走向精神家园,走向淡薄和宁静……经区实验小学张莎莎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