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益时代——用产业思维发展慈善公益本期导读:新时代慈善公益发展特征慈善公益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化思维推进慈善公益发展,案例借鉴:深圳慈善公益产业发展研究※动态资讯※2014年1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第四届中国慈善年会上透露,2013年,全国社会捐助总量较2012年有明显上升,预计接近10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慈善组织的数量和规模继续扩大,基金会数量已超过3500家,以全国性和地方性慈善联合会为代表的行业性、联合性组织逐步发挥突出作用。目前慈善事业法制建设已提上议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慈善事业法列为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福建、陕西、深圳等地也开启了地方慈善立法的进程。2014年,民政部将加快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使公益慈善等四类组织的成立更加直接、便捷;努力探索经营型慈善等新的慈善方式,鼓励市场主体以捐赠资金留本运营、股权捐赠、股息使用等方式参与慈善,让富有爱心的企业、个人获得更多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慈善公益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自治与管理重要手段,迎来了变革发展的新纪元。※主题解析※慈善公益事业:属于人类社会公益事业范畴,广义上所定义的慈善事业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民间团体或者个人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救助活动,是一种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无私奉献的事业。慈善公益产业:不同于慈善事业的不求回报,作为一门产业,它是具有自我造血能力,有盈利需求并且能创造就业的,是具有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业集群。首先,慈善公益产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是资金持有方,他们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产业链的下游是受助方,即是需求对象,而产业链的中游就是各种从事慈善公益领域的组织、机构等。※主题观点※新公益时代:慈善公益产业化发展趋势一、市场化成为现代慈善公益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回顾近现代史上世界慈善发展的历程,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601年英国建立慈善法开始的,持续了近200年以上,在这段时期富人们的慷慨捐赠发挥着主导作用。然后进入了第二阶段,慈善与金融市场结合,这个阶段也是基金会和公益信托兴起的时期。从英国的欧文开始,到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卡内基、洛克菲勒等大企业家都在建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家族信托公司等进行长效的慈善事业,他们捐建幼儿园、大学、图书馆、医院等,设立支持科研类发展的基金会,全面提升人类文明,持续了100年以上。从二战以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第三阶段平民慈善时代,慈善的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深入发展,人们的慈善公益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慈善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以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运动为特征,运用商业和社会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纵观世界慈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现代慈善公益发展的三大趋势:1、慈善公益财富管理的资本化2006年,美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慈善资本主义的诞生”的文章,文章指慈善资本主义是新一代慈善家对于自己作为社会投资家的一种认同。慈善家将自身视为“社会投资家”,视慈善捐赠为社会投资,把慈善当作一种投资,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弱势群体。富人们运用慈善信托等金融工具对慈善资本进行有效管理,在有效维护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捐赠款进行了增值。慈善公益的资本化运作不仅拓宽了慈善公益的资金来源,更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2、慈善公益组织分工专业化关注慈善公益组织的新闻,你会发现“伙伴”这个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我们发现慈善公益发展的另一大趋势就是合作越来越广,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慈善公益组织、企业和政府这三方之间的合作越发紧密,慈善活动趋向稳定发展和组织程度专业化。为了将慈善公益进行更规范更高效的运行,各主体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比如,国外拥有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由具有合法资质、公信度好的中立第三方,对慈善机构定期进行资质、财务状况、信用等级评估并予以公布。在美国,慈善导航是全美最大一家独立的慈善机构评估机构,通过对超过5500家慈善机构进行星级评分,帮助捐赠者做出有根据的捐赠决定。...